「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這個故事是「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書其中一章的完整版,主要是一位芝加哥社會學博士生為了製作論文研究,親自去觀察貧窮社區的發展,並從中觀察黑幫、社區管理人等實際運作與行事方式。

 

瞭解一件事有兩種方式,親身體會,但可能看到的只是片面。或者只光從數據中去進行各種分析,主要缺點是往往看不到問題所在,因為數據本來就偏誤性,另一個缺點容易陷入冷血狀態,沒有親身經歷怎知貧窮黑人真正的生活困境?

 

我是暫時即便可能流於主觀,還是要親身體會才能夠冷暖自知,這樣的親身體會如「天真人類學家的」這本書也是這樣親身體會的故事。我很厭惡多數政客只會在享受文明方便與富裕生活下,去講或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譬如這個故事後來去拆遷看似破舊的黑人社區,但似乎不是一個好的政策。

 

當然,美中不足的是,作者最後還是逃回了其偏 向安逸的 教授生活,畢竟這類的親身經歷是具備高度危險性的,但是曾經看到原來人類的社會普遍存在著貧富不均所導致的不公、不當個人利益,相信還是可以對於其想法有很大的刺激與感觸,這本書一些人性的描寫,是我認為最精彩的地方,這才是真實的美國貧窮黑人生活寫照。

 

「廚房」是吉本芭娜娜第一本得獎作品,第一次閱讀應該有十年以上的時間吧,是唸書時代買的書,長期擺在老家中。近期拿起來翻閱,同樣瀰漫了作者一貫的色彩,人物多數帶著其憂傷本質,在生活中尋找那難得的幸福。前兩個故事是連慣性的,描述一個年輕女子的親人陸續過世,碰巧與一對母子(也是父子)相識的一段生活過程,後來那母親也過世了,讓男子也陷入同樣的哀傷之中,作者試著把這兩個帶著憂傷的心,巧妙的串在一起,讓人感覺到原來苦中帶甜是這般滋味。最後的故事是一個失去愛人的故事,如何從悲傷中復原過來,是多數人們一輩子都在學習的事。

 

我是具備負面性格的人,作者常用的人物也都帶著這樣的特質,所以我是能夠去感受到那種看似無為、無目的之生活型態。自己現在也是帶著這種小人物、個人隨意的心情在過日子,時間只是一種紀錄,終究還是會如船過水無痕一般,消失無蹤。

 

「直到約定的那一天」是日本純愛作家市川拓司的作品,純愛的故事重點只有一個,能否感動讀者,我因為沒被感動到,覺得是蠻平淡、普通的一本書。

 

「天作不合」是作家侯文詠以年輕人的觀點,去闡述一些生活的趣事或點滴,雖部分內容覺得很平淡,但還是有一些章節的內容蠻具有人生的啟示意義,畢竟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有太多、太多的自我盲點,而這些盲點會造成一些行為上的偏差,我們只能努力去降低這些偏差行為的副作用,任誰也無法逃脫這些事。

 

我會一直對於侯文詠作品有興趣,主要是喜歡其寫實風格與自我嘲諷式的詼諧,故看其作品,除了幾部比較具備社會問題探討的書,如靈魂擁抱、白色巨塔等,多數的風格都蠻一致的。當然,那本金瓶梅導讀的作品還是最喜歡的部分。未來有機會,一直想去聽聽其與蔡康永出的有聲書「歡樂三國志」。

 

  

「創雜誌」之創刊號,昨天才收到雜誌,對於其遞送的效率不太滿意。本月的主題「遺囑」是蠻值得思考與力行的事,而相關內容也讓我有了兩點學習,一為親筆寫才具備效力(電腦打字後簽名不具效力),此外複習了很久前唸民法的一些繼承順序。當然其中一些教導人如何寫遺囑與該寫哪些重點是蠻實用的,只可惜自己屬於雜誌中建議那群「可訂可不訂」的一份子,所以切身感不足下,就會有些不那麼熱衷。

 

我知道當前部分雜誌的走向是頁數減少,如PPaper等文意類的雜誌,而這本包含不少廣告也才幾十頁,確實輕薄了些,我想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覺得如果未來定價99,拿來與購書相較,我可能還是會傾向買書,自己重視的是成本效益,而這本雜誌可以帶來的效益從創刊號來看,似乎少了些。

 

 

人總是要找尋可以讓自己心靈暫時停歇的地方,我用的是閱讀,有些人是用家庭(配偶與子女),有些人是用工作,更多人是用名利與外在,而後二者往往反攪亂了一池春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