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從事金融研究,一定要很小心時間帶來的錯置,與對於事物本質認知上的誤解。

 

譬如,看到有人開始分析扭轉操作的效果,發現第一週真的長債利率(10年公債為觀察指標)大幅往下,這就是一種明顯的時間錯置,我認為美債大幅上揚的背景是全球股市重挫、資金往安全地方流為主要的影響因素,並非單扭轉操作策略的之效。要觀察這效果,一定要能夠確知Fed主要出手的時間為何,且當時金融市場要沒有大幅度的波動才行。要觀察任一力量的效果,往往要能夠貼近靜態分析的情況,否則在動態市場中,諸多力量交錯影響下,誰才是真正左右力量,這可是眾說紛紜呢。

 

此外,我認為Fed的措施都是一種助力,並非主力,故其扭轉策略是否真的能夠讓短率上升,長率下降,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懷疑的事,主要是購買不會一次為之,分批則力散,效果會大打折扣。我反而重視的是Fed的宣示效果,因為利率已降無可降,所以用了扭轉策略來宣示其低利率政策的決心,即便沒有辦法降利率,還是不想讓長率走升。但我認為Fed錯估當前的金融情勢,現在對於國家債信及經濟二次衰退的擔憂,就足以打趴長率,根本用不著扭轉策略,顯然多此一舉。

 

因此我對於有些人開始繪聲繪影的延伸探討長短利差縮小的問題,甚至負殖利率曲線可能,我覺得這可能誤解了政策的有效性。個人印象過去負殖利率曲線之形成,主要是市場短期資金緊俏造成短率飆升,沒有一次是靠壓低長率來達成,所以如果要評量負殖利率是否會出現,應該重視的是資金市場是否出現緊俏可能會比較直接。

 

還有看到了對於保險公司債券部位的誤解,如果會以持有債券為主的保險業,多數會採用存續期間匹配的策略來試圖降低利率風險,這在國外的公司比較重視,國內根本這樣做。如果有做到匹配,即便利率上升,債券看似價格下跌,但其因為無須市價認列,只要與承諾保護的利率匹配,又哪有多大的風險呢? 有做到匹配,會出現的是再投資風險,但這大概每年不容易超過原資金的10%,影響也不致於太大。我想債券真正需要考量的第一風險是信用,其次才是利率,前者關乎本金,後者只影響利息,因此過於強調利率風險而非信用風險,就是誤解的債券的本質。

 

因為台灣保險業的賭博性,確實在股市大跌時,保險業比客戶更需要保障,但需要保障的主要不是債券部位,而是股票部位,未來常去觀察台灣保險公司的股東權益的調整項,就可以看出這多數是股票部位的影響(南X除外),而這影響往往足以動搖股本。

 

我承認文人相輕,看到一些思維問題很多,都不免想要批評一番,主要是不喜歡很多人過於簡化的是看金融市場的變化,分不清總體與個體的巨大差異,這差異有時候還會出現如瞎子摸象的南轅北轍錯誤,因為有誰能夠真正的看到多數的實際的行動,很難不犯以偏蓋全的錯誤。

 

我如果是Fed,這時候也沒有好方法可想,因為因前任總裁搞成的低利率環境,同時也宣告未來貨幣政策日益無效,少了這工具,Fed能夠真正發揮效果的工具就不多了,因為要狂印鈔票造成惡性通膨的事,除非動亂時期,沒有多少人敢做的出來。我比較傾向大破大立,但這又犯了政客的忌諱(Fed總裁需總統提名),因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未來少責怪伯南克,他是在不好的時機坐上這個位置,在爛攤子上不該過於苛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