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書或戲劇時,都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性格,譬如最近看「步步驚心」,老四那種看似冷酷、理性多於感性的一面,讓我想起了自己也有這一面,不是想要沾雍正的光,這不盡是好事。沒法從自己的眼中看到自己,鏡中的自己帶著些距離與容易引起對外表的些許埋怨,或許只有書本與戲劇才能客觀的發現,原來人的部分性格都可以在別人的影子中發現,這是一種合成的性格?

 

越發喜歡「步步驚心」的寫作風格,發現作者還是本著原先二、四、八與十四阿哥是爭奪皇位的歷史或傳記本質,只不過在二月河比較圓融、深沈的八爺,在中國作家桐筆下變成了深情與翩翩君子貌,原二月河筆下勞心勞力貌的四爺,在這故事倒是輕鬆不少,謀而後動就打贏了這場爭奪戰,少了些過程的真實感,二月河筆下鄔先生的謀畫,讓故事多了精彩度,反觀中國歷代戰爭、政爭,謀士(或言軍師)往往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原太子的二阿哥不值得一提,主要是不論在誰的筆下,都是個跑龍套的角色,性格、處事上都無可取之處,為了戲劇效果,總是要有醜角來凸顯主角們的高明之處。倒是十四爺在看「步步驚心」戲劇時沒有感覺他是個城府很深的人,不過從網路上看到作者桐華親自寫的關於十四爺的解析,發現原來作者還是讓這曾為大將軍王的阿哥,成為皇位爭奪戰中的伏兵,這與二月河筆下是相似的,後來擁有軍權的老十四確實有了爭位的本錢,而通俗小說那傳位十四(竄改為傳位于四)也從沒在小說中消失,老梗不會消退,端視如何運用吧。

 

慢慢懂得為什麼作家桐華要把小說命名為「步步驚心」,因為這是一個以女子立場、思維為出發點的故事,巧妙的把現代的唯心思想,放進故事與中國傳統君命至上做了衝突,這種衝突是故事動人的地方,即便通曉了歷史,知道了誰勝誰敗,卻還是掌握不住自己的命運與內心,這與西方回到重前的經點作品「Replay」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候看似先知,其實都是徒增煩憂的來源。可恨的是,明明知道,卻又無能為力改變。

 

昨看了李師江的「像曹操一樣活著,卷一」,寫作的風格大致與當朝明月相近,從曹操小時走到官渡大戰前端的這個過程,並沒有太多與印象中的歷史有太多衝突或不同之處,這是閱讀較為熟悉的歷史片段很容易產生的一種熟悉感。不過我會認為作者寫的不差,主要是在價值觀上的認同,作者從文筆中透入出歷史往往是選擇造成的,太多努力與才華出眾的人,為什麼最後是由某人勝出? 因為勝者做了事後諸葛的對選擇,說是上天選了勝者也不為過吧!

 

我沒有看整齣劇,連1/4都不及,但看到網友分享十三阿哥與若曦之间的一段对话:「男女之间还可以如虬髯客和红佛女的!彼此关心照顾,却非关风月,只为真心。」 我想這才是難能可貴之處,佔有、擁有後很難避免猜忌、背叛、變心等人類慣有的各種負面性格發生,相知相惜最好,只可惜知己有幾人?

 

我雖認為二月河筆下的雍正,比較符合真實的原貌,又或這已是種刻板印象存在。而桐華筆下的四爺會說這類現代人才會說的話,「你真明白自己的心吗?太多畏惧,太多顾忌,整天忙于权衡利弊,瞻前顾后,会不会让你根本看不分明自己的心呢?」 這個分析不僅僅適用於女主角若曦,適合多慮的自己,更適合全世界太過講求本心的人們,有時候從書本、戲劇裡看到,原來人的情感也可這樣的抒發、表達出來,而且將相本無種的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