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些早期的作品,時代差異存在,可是很多會面臨的問題,卻能突破時間的限制。買了「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看了第一本、也是最早的作品「繁榮的代價」,這是1960年代的作品。

一本約百頁的小品,主要有幾個主軸:

1.     作者展現了偏向的想法,但對於樂觀的預估也有所批評,帶點投機意謂的兩面壓寶。

2.     支持政府支出成長來帶動經濟,認為要但靠民間消費成長,恐無法產生足夠的效果。

3.     不認同減稅有助於經濟的論調。

4.     花了不少篇幅,捍衛政府支出存在的必要性。

我必須承認這著名金融史學者,不少觀念我是認同的,譬如對於預估的正確認知,如「這些預測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們立基於既往的事實會一成不變的假設上」,又「我們總是發現真相,有往往忘記教訓」、「有些人只是把大幅成長的潛在勞動人口乘上另一個大幅提高的單位生產,難怪他們在預測未來幾年的經濟狀況時,往往得到令人炫目的結果」等。

另,政府有其公用財的必要性,與減稅論存在太多誤謬等,這些想法皆歷久彌新,只是即便是必要,卻往往在人類的道德淪喪中,把原先利益良善面,最後多數變成烏煙瘴氣。

每每回顧早期的作品,會看到每個時代都有擔憂的問題,譬如作者書中常認為若政府沒能扮演其火車頭的角色,整個經濟可能無法順利的前進。而這對於成長的擔憂,即便數十年後的今天,也從未消退過,人類世界總是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同時並存。

我想後來大政府一度當道,說明了作者認為政府刺激經濟成長的看法部分獲得了印證,可是這換來的代價是,美國從1980年代開始扭轉,從原先的債權國逐漸轉變成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家,而且政府赤字已成為一個無解之題,這時候政府的刺激效果似乎過度了,任何太過之事,即便一開始是好的,最後也變成了沈重負擔。

減稅論是多數富者的可恥論調,當代的學者以克魯曼對此議題批判最為猛烈,作者當時的想法並沒有這麼複雜,他只是認為如果因為減稅造成政府收入減少,那原先期待的政府支出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減稅原先的動機就是偏向拙劣的,認為如果富人稅賦過重,肯定會造成其設法避稅或資金逃離,可是這可恥的行為不管稅賦高低,早就成為許多富人的家常便飯行徑,作者在書中也提及,可見幾十年前富人就常幹這些鑽營之事,只是現在變本加厲而已。

作者當時沒想到,後來民間消費會這樣強勁,成為推動經濟的主軸,可是成也消費,敗也消費,後來的演變是由非必需品消費掛帥,走向了奢華的名牌、時尚,這種本質存在泡沫色彩的消費,除同時推動金融市場的泡沫化,也逐漸成為未來人類失落的根源。

繁榮的代價是什麼,我認為就是繁榮過後必有失落,只是不知需要失落多少年才能夠重新奮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