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7-11邊點頭的方式,把「MR.Jamie 網路創業的七堂課」翻完。

其實,創業不過是多了個老闆身份(出資者、技術提供者等),本質上還是在工作,故書中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擷取許多成功的管理者(多為賈伯斯或創投業者)的心得,這點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後來會想買這本書,主要是從看Mr.Jamie’s Blog開始,幾乎是上班日都會進去逛逛的必看Blog之一,原因是作者很用功,也很勤於思考,這點對於多數工作單調的人,是一個好的思緒刺激點。

每每看這類的書,多半會讓自己產生些許無力感,很多好的想法未能效尤,譬如明知工作最好都與A咖一起,可哪裡去找到A咖呢? 尤其是不太自私自利的A咖,另自己可能也只是B咖,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創業者其實就是一種全方位的工作者,同時扮演著許多角色,這樣的學習最快,挑戰也最多,只是尚無勇氣跨出安逸與變動的那個分水嶺,如同在投機上,亦無法跨過心中的羈絆,朝義無反顧的冒險犯難前進。

我最大的學習,在於工作者應有的態度上,這於看何飛鵬的自慢系列,有異曲同工之效,成功的創業者很可能是好的工作者,所以這類的思維,往往有一定的道理在。

最直接的方法,去做就是了,所以作者很多邊做邊調整的方式,是我一直信服的工作方式。太過在意行動前的規劃,往往把自己逼入一個迷霧森林中,尤其對於那些過於追求完美的人。昨前天看的折原一之「倒轉迴旋曲」中,前面也描述了作家可能的寫作過程,如果一直沒能動筆,時間就會很快的飛逝,相信多數人對於這種極可能的情境,都應該不陌生才是。原來,跨出第一步比較重要,至於是否是美好的第一步,可以待後來反覆學習後,用於未來的事情上。

這與最近在看的「中國好聲音」這類節目一樣,不用在乎外在的批評,重要的是,如果是參賽者是否要得到自己想要的表現舞台,要談嚴苛的條件,我想韓國許多團體 ,如SJ等,其工作合約也充斥的不平等。如果這是一開始自己願意付出的代價,不平等又如何,不過是一種交換形式。

反思自己,最需要調整的工作態度是,主動積極方面,因為不喜歡金融市場的本質,所以開始對於很多自以為無謂的行為感到排斥,這影響了工作上的積極態度。我給人的一定是那種冷漠、冷靜的人,可以做事,但缺乏一種工作上的熱忱,可能是我至今也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熱忱所在,不過是躲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做個逃避者。

期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在達到第一階段財務自由後,能夠試圖去找回工作的熱忱,即便收入減少也無妨,如同Jamie常言,創業重點是要找到快樂,如果沒有那種付出甘之如飴的感覺,我想這工作一定不是自己內心的渴望方向。

當然,很可能一輩子都因沒有真正方向,飄飄盪盪,可重要的是,自己有試圖去尋找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