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去參加一個研討會,很糗的是,看錯酒店名稱一個字,結果多繞了10幾分鐘,問了2-3個人。

會議中,由兩個非業者的研究機構,不約而同的指出台灣產險業營運遇到困境,因20052013年間營收幾乎沒成長,並指出原2000年時,台灣壽險業營收約產險業的4倍多,可2010年以後已超過20倍,兩者相較,高下立見,只是我心中出現了很多OS,因為就我個人瞭解:

台灣產險業多數賺錢,壽險業卻多數虧錢,研究機構沒能佐以獲利狀況來分析追求高營收成長的優劣,單純的以營收成長性來看產業,真是蠢蛋。

當然壽險業的管理者,如果不是蠢蛋,多數會知道衝營收很像吸入潛在有毒物質,一旦金融市場動盪,可能會毒發就醫,重者還會陷入昏迷(無法符合法定資本適足率),可多數公司仍在衝營收,why? 做這些行為的人,如果不是蠢蛋,就是可怕的自私鬼,只為了個人工作上的利益,短視近利的行為。

如果明明不確定可以賺錢,卻不斷衝量,這行為就是蠢蛋或自私鬼的行徑。

只有非既得利益者可以放炮批評,這是小人物唯二的好處,另外一個是不知價值多少的個人道德良知。

整個下午,我唯一有興趣的是,如果台灣產險業都說了過度競爭,可是還能夠讓多數業者生存,那可能的原因是什麼?是政府政策的影響(強制汽車第三責任險),或有其他因素?

套句俗語,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只是這種思維就是歷史循環的基礎,成也自私,敗也自私。

個人認知,成的循環大致是從二戰後至2008,敗的循環從何而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