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談論歷史的角度,是本好書,自己卻沒十分喜歡,有兩個私人的因素:

1.       在楊堅勤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相似問題。

2.       學術味仍重了些,對於事件可以侃侃而談,但少了個人對於歷史的想法分享。譬如分析了楊堅優缺點後,那要怎樣做才可能開創並維持一個較長久的盛世呢?

提出問題或批評往往容易,自己也沒能歸納出足以經世濟民的良策,可是閱讀就是要讓腦袋思考,才能夠從中獲得一些經驗或思考過程,點出問題的癥結之處很好,看到了人類共通的問題更棒。

作者歸結楊堅會成為一個值得一提的千古一帝,有以下的功勳:

1.       統一,為紛擾了數百年的魏晉南北朝劃下句點。

2.       建立許多好的制度,如三省六部、科舉、改革府兵制、開皇律等。

3.       重建東亞秩序,征服了一直是中國古代王朝的大患-突厥。

4.       開皇之治,一度政治清明、民生發達。

 

然而,大隋僅兩世38年,是中國少見的短命王朝,主要的原因在於,楊堅有著致命的缺點,後世的唐太宗也有相似的批評,其缺乏寬厚恢弘的氣度,從兩個地方可以得知:

1.       性情苛刻,多疑猜忌。這是一個致命傷,後來引發的太子之爭與此息息相關。

2.       廉價的同情。雖一度表現愛民,但多數表現出來的是同情,並非真正的愛民如子,畢竟楊堅對於兒子也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關愛。

3.       越到晚年,用人更偏頗。後來重用的楊素有材無德,而後期無值得一提的人才輔政。

由此,作者給了楊堅一個總評:多威少恩、多張少弛、多政少德。並認為這是性格的牽絆、文化素養不高,及當時生活的時代背景有關。

看了起起落落的歷史,總不免興起「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感。強者如斯,也不免走向滅亡,而後世如唐太宗李世民,能客觀的評論楊堅的問題,可是其殺兄逼退父親而起,也非無懈可擊,只要是人,多少都有其缺點與問題,自知與否,都很難真正的逃離性格的牽絆。

那自己又能從楊堅身上獲得什麼歷史教訓? 崛起的關鍵好像多數與知人善任、開明等有關,可是這好像很少人能夠堅持到最後,原先的勤儉伴隨的年紀增長,慢慢自制力也開始鬆弛,這就是人的極限,如果後來可以有外力幫自己一把,譬如有個好的臣子或後代,又或當時處於少天災人禍的昇平時代,那走下坡也沒有關係,並不會出現逆轉。

所以,與我原先的思維一致,自助僅是成功的充分條件,可是宿命卻是充要條件。如很多人明明沒料,還是能夠過著順遂的生活。也沒因此喪志,瞭解世事後,至少我讓自己沒有愧疚,沒有千古一帝的璀璨,也非能臣之材,就是個「後知後覺」的小人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