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原先沒想購買,可後來看到綠角Blog有書評,或許值得一看,也可到該網站看其書評。

並非教人如何投資的書,而是作者藉由介紹一些美國著名的理財專家、作者、承辦相關活動的人物與公司,拼湊出一幅帶有濃厚批判意味的結果,這些所謂的專家,自己兩光不說,利用對於退休、不確定的恐懼,從中得到了不當得利的好處,書裡因此有這類標頭,富作者、窮讀者等。

  1. 幾個作者點出的美國社會現象,與台灣十分相似,或可以作為未來發展借鏡:
  2. 美國從1980年後貧富差距大幅拉升,中產階級以下薪資近10年處於衰退,這與台灣發展相似,或許這是全球已開發國家共有的問題。
  3. 根據統計,美國破產的最大理由是負擔不了醫療問題,且是搭配薪資衰退或失業等混合而成。很多理財倡導減少喝咖啡等方式省小錢,倡導減少喝咖啡等方式省小錢,表面看似有道理,節省往往沒辦法因應臨時性資金需求,剝削弱者是這些理財專家最可恥的地方。
  4. 免錢的理財說明會或餐會,看似有便宜可撿,除非肯定自己能做到「我就是奧客」的白吃心態,否則最好不要去參加,作者引用統計大約有20%的參與者因為不好意思白吃,而變成代宰肥羊。
  5. 股市、房市投資是過去理財專家常用的滲透藉口,可惜多數人缺乏足夠的知識去抵禦這類洗腦式的行銷,美國如此,台灣亦是。前一陣子才又有那種類似老鼠會的未上市股票買賣騙局,欺騙從來沒有停止,只是人事物稍稍改變。
  6. 變額年金險不是個好商品,美國、台灣都是,美國有高的提前解約懲罰,而台灣雖提解費用不高,可被業務剝削了獎金之後,其實比定存好不了多少,可定存有存保幾乎零風險,保單可不一定。

書中很多理財推介人物都是美國當地才知曉,這部分看起來有陌生感,可是去記錄這些人的吹噓,效果與去追蹤分析師的推薦一樣,可以發現多數所謂的成功人士,具備正值誠信者少矣,很多是成功之後良心發現才從良。

我是根本不相信所謂的大師、專家,也不信專業,人具備的只有經驗與知識,會不斷充實自己就是想要減少被愚弄的機會,賣弄口才、講的天花亂墜的人太多了,加上很多是具外貌優勢,很容易切入人的心防,不可不慎。

這書的價值是,從一些構面去看投資理財這行業的弊端,聽起來有理可其實沒啥道理,或只是在正反之中反覆來迷惑人,想要避開這些迷霧,除了學習辨識力外,別無他法。

如果不是把耳朵塞著,任誰也抵擋不了海妖的迷幻之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