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已月結,今談一些想法。

 

很多人對股價往往有種錯覺,認為價格應該如何、怎樣高估或低估等等,但明明只有談價值才會有高低估,價格無所謂的高低估,價格僅是當下的成交價而已。

把價格當成一種市場現況,承認【當下市場總是對的】就好,不用與市場過不去。

既然價格只是反映當下成交狀況,就是反應供需而已,一檔股票即便沒有基本面,只要籌碼面安定,一樣可長期高貴。用剛剛看到台股中2912前三季財報,YOY沒啥長進,但PER多年維持25~30X間,Why? 我的看法,是因當下籌碼安定所致,如果外資那天持股鬆動,就會打回原形,非高成長股票,長期PER 15~20X就是一個極致

何時會打回原形我不知何時退潮,只知退潮才知誰沒穿褲子。

這問題並不困擾,只要做到【不認同、不懂的不碰】,這就是當下我的投機態度。

今年自從四月見波段高,五月貿易戰再起,我個人投機就轉趨保守,雖部位降得不算多,可是心態決定結果,對未來保守,只著重短打,一有獲利就閃,這也是五月以來損益數字遠不如前四月,大約是5-10共六月數字,僅僅約前四月的一半。

這就是看錯的代價,或許該說,自己從2009年來都算看錯,不知多頭會用一種見回不回方式進行,才會小心翼翼的採用低於五成持股率因應,犯了資產配置上的錯誤。

可這檢討或反省只是事後諸葛,談不上懊悔,事後重要的不是悔恨,而是至少要能後知後覺,期望未來或下一次,或許能做得更好。

今年沒有做得比較差,與20162017台股大漲15~20%時相近,整體部位落後,但受惠資產基期高,絕對數字就會成長,這才是【時間的複利價值】的真正意涵,只要能度過資產基期低的漫漫長夜,後面數字就會躍昇,試想10010% 10,可100010% 100,穩健報酬率效應,在5~10年後才會顯現。

可這種等待有些煎熬,至少前5~10年很是煎熬,幸虧已過去了。

這時候,只要時時警惕不要陷入損益黑洞就好,不要大虧,就能守穩時間複利價值,為此,自己雖時常被市場騷得心癢癢,卻不願意冒險進去,誰知這次會怎樣?? 過去百年金融市場走勢,可不都是一個單純樣,2009~2019這種回檔少的走勢,應是少見的。

這次會走一個事後意外的股市多頭,我想利率是一個主要的解釋因素,這十年把利率走低好處一次用完,未來的某個時間,一定會讓這個不均衡,回到一個長期合理的結果。

由此,下一波股市大回檔,或甚至轉空,即便沒有超大的引爆因素,如信用危機、全球貿易戰等等,只要讓樂觀轉中性或保守,加上利率因素的反向力量,就夠多數投機者吃一壺了。

若自己能一直讓持股率低於五成,等待下次機會來臨前,至少我最多僅會吃上半壺,這個差別,或許才是自己的比較利益所在吧。

過去一年無業時光,能毫無擔心,股市多頭帶來的資產效應是關鍵。

感謝市場,當下的我,只能做到,七分靠市場、三分靠能力。

感謝那七分的市場賞給我些湯飯吃吃,呵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