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聚餐時被問到,我說的思維常具理想化,這問題有意義值得探討。

 

理想化,相對現實而言,有著不切實際可能,這樣的思維好嗎?

先談壞處,若單純理想化,完全不考量實際,一旦不屬於上天眷顧的幸運兒,理想化往往會成為一種拖垮自身,甚至周遭人事物的潛在風險。若是這種,沒啥好商量的,肯定棄之。

理想化好處,等價於希望,在心中存有一些期待、欣賞、想成為那種人事物的思維,明知世上不如意十之八九,仍抱持希望,願意待人處事先考慮理想化的哪一面,若真的夠幸運,或許能成真也不一定。

即便多數理想化思維不會成真,再用現實作為調整就好,根據現實情況選擇自己願意且能接受方式因應之。舉自己對工作為例,因現實幾乎難尋理想化工作,又不願成為那些自己做不來、甚至不願意成為那種自己厭惡的人,沒生存壓力下,就先選擇無所事事。

很多人不願做徒勞的事,可心理建設從來不會徒勞,對於人事物都先想一些好的原型,至少對自身價值判斷具有潛移默化之效。

只要不成為如螳螂檔車那種愚蠢的理想化就好。

認為當前人類社會有著劣幣驅除良幣的趨勢,理想化思維可保持著怎樣才稱得上良幣的價值觀,若心中不常想著怎樣會更好,世風日下,逐漸被腐蝕成劣幣,也不無可能,久居陋室不聞其臭也是如此。

有啥思維不重要,重點是能否保持一種多元化的兼容並蓄,並依據現實而調整,譬如獨善其身,是處於亂世或不好環境,可為的選擇之一。

會一直維持批評思維,並不是想走入憤世嫉俗,而後怨天尤人。對人事物批評也是一種思維訓練,但千萬不要過度,自己年輕時顯然有些過度,對自己與別人都是不好的。

隨年歲及見聞增長,逐漸懂得不要試圖想去改變別人,最多做一個益友常給刺耳建議即可,反正這世代也成不了比干,只有極低機率會因得罪惡人而被陷害,但我不是吃素的,人若犯我,一旦我不死,或許十倍、百倍奉還的非法正義,我也可能選擇不明智的去做。

人活得率性點,少給自己添些不必要的責任義務,能做個稱不上好人但也不算爛人的中庸人物,已不算差了。

簡言之,我的思維會先想理想化可能,然後佐與現實考量進行調整,行而後承擔後果,盡人事、聽天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