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維,若隨時間變化,這或許是成長,也可能是胡思亂想。

 

過去自己也相信機率論,常用數值機率來說明或理解事情,可隨時間經過,我慢慢的不太重視數值機率(絕對值),僅在乎方向或比較結果(相對值)

明明機率是理性思維重要的一環,為何自己要擺脫,因為絕對數值不具客觀性,如果用不精確數值,還不如少用或不用,舉例說明。

期望值,是機率重要概念,利於決策之用,其求值需要兩個輸入值,發生機率、產生數值,兩個都須估計或預期,一開始就是不確定,給了數值還是不確定,唯一差異,只能用絕對數去騙騙那些,以為這就是科學的多數人。

只要涉及社會學,無自然科學那種至少數百或數千年以上恆常不變特質,絕對無法取得真正的客觀機率,只能得到一些抽樣或經驗值結果,這些數值僅能參考、參考。

另一個是三道門問題,若三道門中兩門後空空如也、一門有獎品,讓你先選其一,然後主持人打開剩餘兩道之一,顯示其空空如也,讓未開之門只剩一道,並讓你可以換,請問你換不換?

常見答案是建議要換,因為這選擇機率是2/3 (計算說明可查網路三道門問題),過去我也學得這種採用一開始各種變化,利用樹狀展開的思維沒錯,但後來覺得保持變化前選擇納入考慮,有些無謂,因為變化真的產生了影響,把給予自己重新選擇重設起點比較適合。

若以可否重新選擇做為始點,那實際選擇就僅剩兩道門,如果對主持人欺騙性與否無任何資訊,那二選一,應該是1/2,不會是重一開始想的哪種2/3。若對主持人有一定認知,對其欺騙性有一定認知,有些主觀經驗可用,若這認知有價值,那最後機率就會提升至>1/2,請看,我後來認為只有方向性機率,不是絕對數值。

如果相信該拋棄機會成本概念,把過去當成歷史,那很多選擇或決策,往往都不會如同機率論思維那般,深深受到原先影響,其實這用在人也適用,學術上拋不去【原生家庭】對人生的束縛與影響,但我比較信服是,若依理性,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但會隨時間慢慢淡化,也因此,我當下幾乎不太受多數傳統思維所束縛。

很多思維都是類似產生改變,看得越多、越廣,越不會受到單一思維或傳統價值所束縛。雖行為往往比思維變化的困難,不過思維若真正改變,至少確定,有一定可能性,行為會採用思維而動,不會因與多數價值不同,而不改做或不願意改變。

人活著,我覺得重點是在於,如果沒失智前提,追求思維不斷成長是重要價值之一,雖思維看似無形,不如各種慾望的有形來得短期有感,可慾望無限,容易沉溺,可具成長性思維能抵抗這種追求慾望,轉而追求心靈平靜,且至少能確定,不會成為一個盲目或愚蠢的人。

追求慾望,即便一開始腦袋還清楚,可慢慢被侵蝕或毒害,最後成為一個腦袋不清楚的人,我認為十之八九,我也沒把握,若沉溺慾望後能夠擺脫之。

同此,我的投機一直處於保守,因為我認為,一旦跨了,過半可能自己爬不起來。

回顧及反省自我,重點不在責怪,不要陷入悔恨或遺憾,把重點放在,是否事後確知問題在哪,若再次遇到,自己能否改善,甚至能解決問題?

所以我的投機檢討,重點在看到自己問題在哪,為了不陷入悔恨或遺憾,也必須常常說些事實來自我安慰一番。自己確實做得不好,但也不是一個糟糕的投機客,就是一個普普投機客,不算好,也不算真正差,說中庸也合適。

有點該怪自己貪婪,總想成長或進步,或者看到別人的好、幸運,被人性回打一槍,請告訴自己,很多這種中槍是無解的,人生而不公平、不平等,千萬不要被【比較心態】擊潰,可以被人性短暫愚弄,愚弄後,至少要能清醒,無奈或苦笑面對那些無能為力的人事物就好,切莫苦苦自我相逼。

不過度逼迫自己,採這樣心態:懷抱希望,做最壞打算,設法心平氣和承受任何結果。任何情緒面如午後雷雨,短暫起伏,儘快回復平靜,才是最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