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是不會追逐新書,這本是近期很夯的作品,也改編成電影正在上映中。最近正嘗試在讀冊生活買書,這是之前創辦博客來書店的人與即將收攤的政大書城一同經營的網路書店,推出了一個很吸引人的方式,每週二選書可以在購買同時,回饋相同金額可抵未來消費。我也還在嘗試中,累積的回饋金也還沒有入帳,所以是否這麼好康仍須等待。我秉持著先參加者風險最低的思維,過去吸金式或經營不善的公司,一開始加入都能夠受惠,只要能夠止住貪婪的心,不要擴大的使用,我想能夠降低購書成本,對患了買書上癮症(唉!同時也還有股市上癮症)的我,多少會小小得益才是。

 

這是一篇散文集,父後七日只是其中的一篇,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篇。我覺得當前很多特色作品,其內容並非標新立異,而是能夠把一些真實轉化成文字或聲光影像,而這篇父後七日就是把傳統嗨有的一些喪禮習俗,藉由作者喪父的情感中陳述了出來,白話而言就是帶著台味,而且許多台語式的寫法也很具特色。我並不認為這樣的作品真的能夠打動多數人的心,尤其是鮮少接觸文學的人,況且很多情感是內斂的,並不是如同影劇可以針對某些角色,去強化那種情感的渲染力,因此這本書會暢銷蠻意外的,我想很多人的購買往往是一種人云亦云的行動,這是一種潮流,當下興起了,很快的就會消退,這還是比較帶著文學嘗試性的散文,我看的時候比較多新鮮的感覺,而非情感面的起伏。

 

其他的散文散佈在與父親、家族成員、電影拍攝,又或自己的相關描述,可以是一些回憶片段,也是個人愛情、旅行與生活的展現。說實在這方面若採用比較的方式,作者還是沒有像鍾文音的文字功力,但還是能夠流暢的讀完。我現在對於散文式的陳述方式,常會有清淡的感覺,總覺得看到了作者的一些面貌,卻有些隔紗觀賞的小小距離感。又或我不是她,怎能融入那些回憶或情感片段,我只能個旁觀者呀。

 

不能一昧的雞蛋裡挑骨頭,還是肯定作者這位自認波西米亞族的女子,對於文字的嘗試,讓台灣作家能夠多些不同的元素,這對我們屬於重度閱讀者,才能夠不過於偏向日本的文學作品,我也想愛台灣,可是我更愛作品內容是否能夠打動我。

 

父後七日中描述的那些喪葬儀式,自己也還身經歷過,那種傳統儀式或許有些歷史意義,卻過於表面,我不知作者除了內心哀戚外,是否也會有這種感觸呢,太多職業性的哭喊、誦經,卻不是單純的親人情緒的釋放。  想想人生真是無常,也不知自己何時會結束生命,前幾日看到小燕姐的談話節目,訪問譚愛珍,很認同那種定期更新遺囑的方式,那種帶著一些自嘲,又能夠清楚的交待後事的文件內容,我想再不久的未來自己也會想效法之。人什麼都沒帶的來到這個世界,希望也是能夠走著從容(不是死亡方式的從容),用文字來個清清楚楚的離別,就叫做「離別之書」好了。

 

最後用作者的台語文字結束,「累嘎欲靠北,原來靠北真的是這麼累的事」,這就是傳統喪葬儀式的繁文縟節,這是自嘲的反諷離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