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用mail與好友來回聊了一下,關於Apple(簡稱A)為了防止Samsumg(簡稱S)威脅,開始在Wafer等部分減少S的代工,並可能持續減少S集團的各種零組件供應,避免讓S因為品牌商品的成長,成為A的重要威脅。
其實先談我對於A、S公司的想法,A是當前當紅電子產品領導者,在智慧型手機、隨身音樂器、平板電腦這三項商品,在全球取得絕對的主導地位,不過缺點是商品的廣度不夠,且專注於設計與行銷及軟體應用,並無零組件上下游整合的規劃,這應該是看到IBM的發展所得到的啟示吧。好處是沒有製造廠資本投資密集的缺點,且強大時其主宰力量很大(強大的採購能力)。
S應該是當前全球消費型電子商品的龍頭,各式電子商品多半都有,且自從Sony式微後,已繼起成為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一哥,多數的產品都位居全球前幾位,而且最令人感到威脅的是,這是當前最成功的品牌、製造與零組件接近一貫生產的上下游整合的模式。好處是一旦設計及行銷速度夠快,其產品商業化效率應該是最強的,壞處就是同時兼具終端產品與製造及零組件供應三重身份,往往會有利益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譬如最近A想要抵制S等)。
其實這兩家都不是可愛的廠商,很像野生動物中獅、虎、豹、狼之類的。A在零組件採購上十分強勢,且訴訟能力很積極,如果A持續強大,我想多數廠商都不會太愉快,供應商更離不開這大量的訂單,又沒有其他廠商可選擇,因為以A過去的發展,其商品一旦成功,往往主導該商品超過半數的市場,所以不做其生意,要去打白牌市場太辛苦,這會讓其零組件廠商未來都會是成也A敗也 A,面臨客戶集中度過高的風險。S除用了賽局的背叛賤招外,因為其有製造與零組件的生意,所以往往不會太過強勢的去要求供應商,而且在其無法壟斷終端市場前,不可能逼死那些會買其零組件的成品公司,故沒有如同A這樣想要逼退對手的許多侵略性訴訟。
其實我比較不喜歡過於壟斷性的市場,但A策略往往想要 Winner take the all。而S本來就不光設計、行銷,其製造或零組件除了記憶體外,都還沒有辦法主宰市場,所以想硬也沒辦法這麼硬,因此若以投資的觀念,A越強大,會讓投資機會減少,因為很多從成品到零組件廠商都會被淘汰,所以我比較傾向S的發展方式對台灣廠商比較有利,故如果配合A去壓制S,哪一天A的產品廣度變大了,我想多數廠商的日子只會更難過。而S只要不要相信他就好,知道其會做爪扒子的事,不要找其合謀事情就好,但是生意往來還是可以持續。
這是先以個人觀點來談A與 S的發展影響,然後再來想想 A與S交戰後,可能的機會所在。我原先只以股價淨值比過低來想面板股票開始具備吸引力,但好友認為近期A與S的交戰,確實可能帶動一波趁機反S的風潮,而讓面板等產業有轉單的受惠機會。我原沒想到這點,但聽到後認為這的確具備可能性,只不過因為A的產品廣度還不夠(譬如在電視、Monitor的市場還算小咖),想要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恐怕還要蠻常的一段時間,故短期的效應可能不大。
此外,A近期這種侵略性的訴訟,因足以讓人心生警惕才是,畢竟其壟斷市場的企圖心太強,會嚴重的威脅當前廠商的生存,以前的手機霸主N公司也沒有這麼橫才是。而對於S公司,我認為其應該有感受到A的不友善,未來可能會設法在設計及行銷上突圍,設法打破一些A的壟斷市場,只要不是獨佔、寡佔,自由經濟的力量自然可以約束A,不會讓其太超過的為所欲為。當然若S未來持續壯大,當然會讓很多台灣廠商倍感壓力,畢竟二者很多發展領域是重疊的,但至少其要專注的領域太多,不可能像A公司這樣快速在幾個產品中稱霸,那其他廠商就會有同時的發展機會。至少在過去近10年的經驗,在某些美日品牌走弱時,S與台灣廠商同時都得到了好處。
這樣說好像我比較偏好S,討厭A,我不是針對公司,而是考量其發展策略,A從1980年代崛起以來,一直以軟體來綁硬體,這種模式一旦成功,往往容易形成獨佔市場,至少唸過經濟的都知道,獨佔是一種很不利消費者與社會的一種模式,因為如此才會覺得,如果為了未來好,要設法防堵A,遠比防堵S來的急迫。這又讓我想起日本的可愛之處,在過去日本壟斷消費電子產品時代,也沒有感覺像A公司這樣具備攻擊性,這是我初步思考了A 與S的一些想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