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兩座山Blog分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看法,「讀投資書中看投資」,我想對於這個議題,還有兩座山先進的看法,作一些自我想法的闡述。先看過那篇,再往下看會比較連結的上。

看損益表的問題就是沒人知道未來確切的損益數字,經營階層都不確定了,何況是屬於散戶的多數,不過想要擺脫損益表的影響可能性不大,因為損益畢竟是一個比較當前狀況的反應,故多數依循P/E概念所呈現的短期股價,才會忽高忽低的飄盪不定。

資產負債比較是一個長期或保護性的看法,但這裡的問題就是,即便看到了公司的一些隱藏價值,會不會發酵,或何時發酵誰也不知道,所以著重資產負債分析,必須具備「等待」的能力,有時候需要以年的角度才會輪到,這點最是難熬。

不過對於資產負債的評估,我認為必須要保守,以作為流動性風險的補貼。而且,以我自己的經驗,還可能要忍受不小的虧損,這點恐怕才是最大的心理挑戰。

3月來做了一檔以資產負債概念的操作,買了一檔淨值接近24,負債比<10%,帳上約當現金每股超過17,可是這波下跌時,股價還一度跌到約13,明明知道這公司庫房有17,還能夠再跌超過20%,這可是一個很大的短期傷害。我雖因為知道不願意認賠,但是面臨超過20%以上的虧損,也不願意往下持續攤平,這代表著自己的忍耐、承受力不夠,沒能禁得起上衝下洗。雖這股近幾天亂飆讓我能夠轉虧為盈出場,可是過程是不太愉快的,所以要以資產負債概念操作,個人的性格特質恐怕才是勝敗的關鍵

對於銀行股,我認為隱藏性風險很大,淨值沒辦法反應其放貸的真實風險,分行價值更是可笑,除非是分行資產未重估而有增值利益,否則過度競爭的市場,分行哪有什麼價值,未來可能還會成為包袱呢。

另,產險的準備金不要隨便加回,主要是保險面臨不小的精算統計風險,太多的精算假設中,都因為歷史資料問題,過於樂觀的預估投資報酬率或低估了損失率,低估了公司潛在的風險,而這類準備金就是要因應一次性風險時所需,以為可以簡單加回,我覺得太小看風險了。

此外,因為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都是家族企業,公司的持股很穩定,所以即便從資產負債面看到機會,也有足夠的資金去去進行套利交易,也要評估溢價買入的風險為何,不少家族是會堅強的捍衛經營權,即便最後搞得很不明智,但過去的少數例子並不成功,這也是需要考量的問題之一。

要避免自我錯誤,葛拉漢就提出了「安全邊際」的觀念,用買的便宜來降低看錯的風險,可是這後來在巴菲特的經驗上也面臨的新問題,那就是如果公司成長性不足,最後安全邊際還是會被吃光,那自以為是的價值,最後還是變成了包袱。

所以我個人認為,操作的模式與性格有著決定性的相關性,價值與成長能夠兼顧最後,但這有些貪心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 這就必須自我去找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