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Blog這篇文章,「不要雇用你的複製品,試試哪些惹惱你的人吧!」,是一種群體思維的出路,否則多數都是應聲蟲或啞巴式的應對,群體往往變成一種浪費。

認識我的人,可能會認為我常常有不同意見,這是我認同標題的表現。如果任何討論失去了多元化,只要獨夫沒有聖賢之能,那最後都會流於一言堂,或者是根本提不起勁發言。自己曾經或當下的公司,都是這類令人沮喪的運作型態,且主觀認為,至少80%的企業都是這種注定要走向失敗的型態,即便曾經短暫的輝煌。

當然這種接受多元思想很難從一開始就執行,自己初入社會也沒有這種膽量,缺乏發言背後所需的思考邏輯能力,更缺乏主管的鼓勵。可是,這幾年我試著鼓勵新同仁多發表自己的想法,也沒有得到好的回應,都是僵化的教育邏輯,把多數人訓練成聽命行事的類機器人。

部分還算認真的人,有個問題就是,試著迎合主管的想法,或變成了應聲蟲,比較理想的是模仿成了複製品。可是,複製品的用處除了請假時的代理外,剩下一無所用,試問有必要因為代理而找一個複製品嗎? 況且,複製品往往很難超過原物,連100%的複製都不容易達到。

若信服「80/20」的道理,事情往往成就於20%上,剩餘80%都是陪襯;如投機上可能僅20%獲利,餘80%都是賠錢等等,就會知道不要成為「眾數」或「多數」是一個異軍突起的機會,反向操作思維的立基亦於此。

必須坦承,若缺乏新思維、應變力,很難一開始就有很多想法,這時候模仿也沒什麼不對,可是一個組織裡值得模仿的對象很少,如何在人海中,找到寥寥無幾的學習對象,考驗著每個人的辨識力。

從而立之年後,在失業數月的反思過程後,我不再成為別人的複製品,卻成為了一個異類,思維與行為都與多數人不同。這並非我是獨特的聖賢之輩,根本連邊都扯不上,自己也非開創型人物,只不過我往往站在多數人不同的立場在思考,當然得到不同的結果與選擇。

以工作為例,後來我的工作目標就是,以公司的利益為第一考量,這與多數人以個人利益為考量,一開始就走向了不同路,如在閱讀「隋亂」一書,主角李旭一直以國家利益考量,可是認識的多數人都以家族(世族)的利益為優先,兩者自然產生了很多衝突點,無孰是孰非的問題,都是立場差異的問題。

雖與多數人異,肯定是阻力重重,或者會因此喪失了許多機會,或許這反而是一種因禍得福。少了飛黃騰達,也少了相對應可能產生了奢華生活,面對未來10-20年之內可能出現的經濟亂世,更甚者恐出現戰亂,因為沒能夠出頭而就於現實的儉樸,若活到那個時候,或許反成為不那麼痛苦的基礎,從未享受,也無失去的痛苦感受。

做自己,先要找到自己適合的樣子,這往往不是複製品的模樣,如果不得以非走複製品模式,也要成為幾以亂真的AA+貨,才容易有超越平均數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