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司堪稱2000年以來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可在產品走紅不到十年,今年開始出現瓶頸,到盡科技公司業務不穩定的本質。

我想,品牌是後來很多投資人重視、在意的重要元素,可這種偏向無形資產的東西,只有銷售佳時才有加分效果,許多日本品牌在這些年失去了光環,品牌價值何在?  創新不也如此,沒能繼續創新後,之前的成功很快就變成浮光掠影。

回頭看看A公司股價,2009年初不到9020129月一度超過700,現在不過回到500,即便這次回檔很深,還是十分驚人的漲勢。這在風險思考上,最大的風險往往來自於「漲多」。

產品簡單化的好處,比較容易把產品做到極致,可缺點為,不知何時使用者會開始變心。不過受制於APP的使用效應,A公司即便衰退,也會是緩和的,尚無能夠取代A公司的APP平台。

A公司最大的壓力,在於想要追求持續成長,這種「不可能的任務」。當產品並非必需品,光靠行銷、酷炫功能,也沒辦法維持高成長態勢。如果IC設計產業有一代拳王的說法,用到科技的終端產品也適合,從PCNB、消費性產品到Handset等,還是看得出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模式,昔日以「科技始終來至人性」聞名的N公司,焉知不是現在A公司的可能未來。

假設A公司的產品,從現在開始光環消退,比較擔心的是,下游生產廠商會有一個不短的陣痛期,從原先未來展望光明,到可能變得模糊不清時,擴張過大的產能,要拿什麼其他產品來填補呢?

許多年之前,我認為科技產品出現了失去了帶動生產力的效用,電腦、網路雖沒能夠量化生產力的貢獻,可對於人們生產作業有一定的幫助及便利性,可是後來的通訊、消費型產品,往往都只是用於消遣為主,沒有創造出有助於生產力改革的效能,這點是為什麼後來人類的進步開始變得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進步遲緩,人口快速增加的壓力,將人口紅利轉為負紅利,從近20年來已開發國家財政多數被拖垮,可以證明。

這時候或許之前庫克的開放策略,帶來了些微的助益,當自己攻擊力降低時,驅使別人去攻擊,多少帶點收入,不無小補。

現在要看衰A公司還太早,只是試圖想想,一旦王朝終結,會是S公司的時代嗎? 如果此役最後是 S公司獲勝,能夠推論兼具品牌與製造,是比較好的經營策略嗎?  就統計而言,樣本太少還是不足以斷言。

不論A公司是一時的成長遲緩,或成為另一個從AA+,然後轉向的公司,相信後來都可以從A公司的發展獲得許多啟示。A公司也曾於1990年代跌跤,所以即便跌跤也不可恥,重要的是再從下一個戰役中找回失土即可,雖說在多數領域裡,失敗者要在東山再起相對困難許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