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到超商寄件,順便帶杯茶飲,再度拿起了「第三選擇」,看沒幾頁又陷入晃神狀態,最後連20%都沒完成。作者提及的第三選擇,是設法認知自己與對方,試圖去找到兩者的一些共同點,做出可能對二者都比較好的選擇。

只是,只是,現在多數的人真的能夠將心比心的為別人著想嗎?如果是老一輩質樸的價值觀主導社會,那我會認為第三選擇是可行的,但現在人心不古,會不會採行此道,得到了幾次悶虧後,反而更憤世嫉俗?

有時候,很佩服少數比較年長的工作同仁,雖工作內容無趣,也沒有什麼工作成就感可言,仍可以持續的、耗時的做下去,像是台灣水牛精神。可自己應是投機分子,主觀認為沒用的事,會避重就輕的處理,根本不可能認份的做些自認為缺乏意義的事,自己這樣是否錯了?

有這種想法,即便是看似沒意義的事,做多做久了,也會逐漸浮現其隱藏的價值。有那種想法,沒意義的事如同侵蝕人心靈的水蛭,一開始沒有感覺,做久了心都麻痺、沒知覺了。到底那一種才是正確的?

不管是第幾選擇,將心比心都是好的思維過程,可將心比心後,我也經常得不出對方會有改善彼此關係的動機。譬如,同在屋簷下的室友,生活習慣不佳的人,將心比心,只會想到對方心裡一定認為自己很雞婆、囉唆,連家人都不管我,為什麼同一屋簷下有人就會對於一些公用環境有意見,我想要隨性過生活難道不行,後面會加一些附加的三字經國罵。如果對方不懂得尊重人,如何取得一個好的平衡點呢 ?

這時候就透露出自己的性格,包容性不足,這點許多年來一直反覆的提及。因為這個性格,所以很多事情我選擇怯步。缺乏包容就會導致衝突不斷,如果性格裡缺乏足夠的理性成份,許多人因此上了社會新聞版面。

會為人著想的,很多地方會主動的留心,只關注自己的,多數行為都顯出自私的特性。譬如曬衣服,明明還有空位,就要把別人的衣服推成一推,好讓自己的空間寬敞,這種行為在幾年來換了5-10位室友中,至少有50%以上有這種行徑,我能夠說什麼第三選擇。

剛成年時,確實當時不太會將心比心,可那時候反而做事比較無負擔,可能是自私或無意識下,很單純的想幹就幹。可後來轉變成會將心比心,覺得沒有改變太多自己的行為,因為猜想的對方行為,常偏向負面,不幸的是,事後來看這猜測卻很容易成真。

會計較的人,不容易成為獲得幸福、快樂的人,提到這些林林種種,就是想要指出這個結論。

交易清淡,今天投機仍是略收紅,但收在不理想的水位,以K線來說,連續數日都收上影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