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越往後面看,感到作者在書中提及的一件事,作者以實驗來說明的人性,與我腦海中認知的,沒有太大的落差,或許是後見之明心理作祟,可少了發現新東西的趣味,單純溫故。

自我以為畢竟缺乏說服力,這書是一種佐證透過多少有些瑕疵的真人實驗,讓許多人增加對人性的認知,是最大價值所在。

幾個書中得到的可能結論:

  1. 1.       人的決策模式,理性與感性並存,理性的計算利弊得失,感性主宰自我觀感,後者是一切變化的來源,如同投機面臨的人性試煉。
  2. 2.       道德心的存廢往往在「第一次」偷雞、犯錯時崩解,這與之前自己所言,好念頭需要恆常的堅持,壞念頭只需要一下子就成形。
  3. 3.       想要遏止人的不誠實,設法在事情一開始做些提醒、強化、遏阻行為,會比無謂的道德教育有意義的多,譬如先在上面簽名,或發誓不會作弊,或放個眼睛的圖像,攝像頭等等,都會發揮一些遏阻效果。
  4. 4.       除非慣犯,人往往會有一個道德的臨界點,不會太超過,極端的惡劣行為仍是少數。譬如,讓考生可以謊報成績,10題裡多數人都謊報個2-3題,即便增加一些可自行消滅考卷,監考人員是盲人等,仍不會大幅增加謊報數。Why? 除非泯滅人性者,否則人的那點良知還是不時會發揮影響力。
  5. 5.       團體往往因從眾心態而成為增強作用的來源,善則更善,惡則更惡。

瞭解人性,是生存在人類社會裡,一個值得去體會的是,不論藉由人與人的交往、閱讀、觀賞寫實的影視等,都是一個好的途徑。

每多認知人性一分,自己對於人的負面性格只會更敬畏,自命清高的希望自己能夠,鮮少被這些性格所左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