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版了一本,「一個全職交易人的投資告白」,不知內容好不好,上週返家路過誠品,進去翻了幾秒,大概是介紹如何操作,非思考專職或全職投機(或投資)事前的準備。事前思量,還是之前介紹過「想成為專職投資人前請三思」這篇寫的好,考慮了機會成本,能夠更全面的看一件事。

我認為專職或全職投機的條件,需要考量:

  1. 目標:每年平均的獲利是以活口為目標,還是須兼顧資產成長。

>>有些貪心,個人需求是想兼顧資產成長,困難度會大大提升。

  1. 能否善用多出來的時間:能否有個無害的填滿空閒時間的方式,是增加自我研究時間,或以原先非工作時間的生活形態,擴大填滿原工作時間,或新增生活項目來填補,唯一需要避免的是,閒的發慌,易成痴呆。這部分目前還可以克服,年歲多些是否會改變,或成為新問題,不可得知。
  2. 會不會降低原投機成果:如果原先工作有助於投機(多為不法行為),那缺乏工作就可能降低投機成果,若如同我這種沒有即時通,每月電話費連低銷都用不完,相信不會有負面影響。
  3. 親友的壓力:能夠接受這類專職投機者仍少,想要從事者需要先考量是否會有這方面的壓力,或至少能夠不成為一種多餘的負擔。這問題我還可以克服。
  4. 低潮、虧損時的壓力:工作是穩定現金流量,可專職投機就是靠天吃飯,沒行情或行情不好,陷入低潮或虧損的時間不少,這類低迷是否能有足夠的強大內心可以克服。

>>至今尚未有足夠強大的心裡力量,可以從容的面對這類壓力。

5. 事前資產,多少才夠: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問題,很多人會樂觀為之,就是自認年獲利20-30%以上不困難,就會認為一開始的資產不用太多。可若自認年獲利5-10%就很不容易,那事前的資產準備就不能太少。

>>之前有思考,有多少資產就可退休,但若還要兼顧資產成長,又無足夠信心獲取高報酬,那一開始的本錢,恐怕是一個不小的金額。

6. 機會成本:這是多數人都會忽略的條件,穩定收入等同一個資產價值,亦即機會成本,喪失了是否可惜。

>>如果以5-10%的年報酬率衡量,工作的機會成本太大,恐怕會成為主要的否定因素。

目前自己的困擾是第1567這四點,還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與是否能夠放得下,或克服壓力,加上年歲問題,所以決定給自己再5-10年想清楚,是否真的適合成為一個專職投機者。

難道再5-10年就能克服這些問題,我想全部克服並不容易,但只要能把四點減少為1-2點,我想應該就可以較為放心的為之。

一旦想得多,就會發現,缺乏足夠的勇氣、決心去幹這件事,所以離開職場最大的可能因素,還是性格、待人處事思維不適合職場的機會大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