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次的金融危機與過去一樣,那Bill Gross就不會用「新常態」來描述了,我既然批評別人的書不去探討不一樣之處,與分析者應提供相關之想法,總不能光批評不做事,我嘗試著去把自己認為不一樣之處指出來,並提供一些想法做為參考。

 

ú   整體國家而言,外債比率降低,內債比重提升,代表未來真正危機就是「國家債信」問題

 

20世紀以來,外債一度攀升的時間除了二次大戰外,就是1980年代之拉丁美洲危機時期,其餘的時間並不嚴重。當然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風暴(含俄羅斯危機)也深受外債的影響,只不過當時這些國家經濟佔全球的比重並不高,故並沒有使全球整體外債比重再次攀升。

 

這與我們的認知好像有些出路,至少一旦遇到金融危機,那些外債比重偏高的國家都會成為關注的焦點(或是打壓的重點),但這些國家再也沒有像過去拉丁美洲這樣高的外債比重,因此現在探討的外債比重高都是相對的,並非以過去歷史比較得出的結果。這種外債比率改善來至於幾個層面,第一東南亞國家之創匯能力持續提升,使這些國家的外債問題已大大減少。第二是本世紀屬於資源缺乏擔憂的時代,這對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以原物料為出口大宗也是相當有利的,既然有穩定的創匯工具,被外債影響的就會減少。

 

而內債比率增加主要來源就是政府赤字,由於民主制度與社會主義影響,多數已開發國家的財政負擔日益沈重,其中日本、許多歐盟國家、美國、英國都是負債累累的大有為政府,沒錢又要振興經濟(大興土木或做些必要低的工程),又要提倡社會福利之健保、失業補助等計畫,還必須在選舉時分開一些類似賄選的政見支票,所以只能不停的發行債務,而發行以國內貨計價為多,故整體國家的內債比重才會持續攀升。

 

我想多數以開發國家都有從歷史學到教訓,知道欠外幣的風險所在,無法用央行印鈔機來規避風險,所以逐漸轉往以內債作為融通方式,反正當要償還時,沒錢就印鈔票來抵即可,這種方式會讓未來國家債信出現疑慮時,將伴隨著恐怖的通貨膨脹,一旦貨幣不值錢了,惡性通膨就會出現。由於現在全球的經濟已經深化至一種共同體的命運,因此很多比較小的國家出現這類問題時,所謂的大國就必須出面來解決,這很像一個國家中那些大到不能倒的機構出現問題時,政府還是會出來擦屁股的,所以如果只是一些已開發的小國如希臘、葡萄牙等發生問題,那就無須擔心,這會被拯救的,這也是上半年歐債問題出現時,我不會擔心的緣故,我只會關注到底市場有沒有擔心如美國、日本、德、英、法等國的債信問題,如果不會擔心這些真正的大國,那代表大家沒有傻到去破壞金融市場最重要的核心,那就是對於「貨幣的信任」。

 

ú   新興市場的角色在邁入21世紀後,完全改觀

 

這點是我在2008年思考未來時比較錯估的,原因是當時我比較擔心「實質需求」的衰減幅度會很大,將衝擊原物料價格,並使部分以代工創匯的國家會受到嚴重衝擊。可是經過了一年多,看到的是受到全球氣候變遷與原物料供給面擔憂(這部分只是擔憂,因為沒有人可以確實知道蘊藏量),使多數原物料價格受到了支撐,這對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就是一大的收入支撐。

 

另外,原擔心因恐懼擔憂會讓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劇烈貶值,並衝擊到其國內消費力道(多數國家進口消費的傾向日益增強),但貶值幅度並不太大,而且時間短暫又再度回升,這使國內依賴進口部分的消費力沒有受到太多壓抑。

 

而世界分工仍在進行,這對於新興市場國家仍是有利,為了降低成本,許多產業持續在把製造移往新興市場國家。當然或許我們會看到很多「製造業返鄉的宣傳」,我想這僅僅是宣傳而已,有多少成真呢? 會想留下來的,除了政府補貼或容許污染(石化業、部分電子產業),又或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那些過度期待ECFA效應產業,否則錢進新興市場還是不變的方向,不然股市中的「中概題材」不會給到本夢比的數字。

 

然後是全球基本需求的消費力比預期強的多,經過了20032007的經濟成長繁榮,很多消費的胃口都被養大了,其中電子產品就是一個例子,很多新產品陸續推出還是帶來驚人的銷售量(以Apple最為成功),這種追逐流行的風潮沒有因為金融風暴被過多壓抑,這也代表政府把債務攬在身上的策略奏效,又或當前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改變,既然未來充滿不確定,那又何必過度憂慮呢,採用伊比鳩魯的思想(享樂主義)不是比較愉快嗎? 我想很多價值觀的改變都是讓基本消費沒有被過度壓抑的原因,否則在財富效果縮水(不少國家房市、股市的修正明顯)與失業問題高張帶來的收入減少(當前許多國家的失業率都來到的近十年的高點),如何能夠讓消費不墜呢?

 

也因為消費思維出現這種屬於結構式的改變,我對於短中期的經濟開始轉為不悲觀,也因此我也不認為經濟會二次衰退,理由就是兩點:1.政府已像吃了鴉片一樣,不能回頭了,只能不斷的灑錢來振興經濟、變相買票,用「揠苗助長」的方式經營國家,所以短中期反而會得到保護,而長期就只能等死了。2.新興市場因為結構性轉變,使其消費能力仍有成長的空間,又其取代成熟國家的代工趨勢尚未改變,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支撐力道(創匯能力)。

 

ú   財政、貨幣政策失靈未來將是一種常態

 

其實過去經濟學為什麼會成為一種顯學,主要是這些想法有被落實在現實社會中,而且還有一定的效果顯現,但是未來必須要正視失靈的常態,原因是政府財政惡化削弱的財政政策的能力,而全球落入空前的低利環境,削弱的貨幣政策的效果。

 

從次貸危機以來,可以看到政府的財政政策的搖擺心態,一方面不救不行,另一方面赤字的擴大也遭受到嚴厲的批評,因此也不敢過度的去擴大救世計畫(這又遭到很多批評說救世計畫不力),因此在輿論壓力下,未來財政政策可能都會這樣的搖擺不定。

 

所謂貨幣政策主要依賴利率(借貸的價格)作為經濟的調節器,可是現在長期利率水準往下十分明顯,使央行想要用調降利率來刺激經濟,顯得效果不彰(往下沒幾百bp的空間)。未來又受制政府債務過大,加上全球尚未出現通膨限現象,又怕背上抑制經濟的惡名,也沒有多少調升空間。因此,在小幅度的空間裡,不論利率怎樣起伏,對於經濟的實質影響將大不如前,這也是未來央行力量將式微的一種趨勢,貨幣氾濫之下,央行又能夠做些什麼。

 

 

ú   轉向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經濟代表一種潛在的不穩定性

 

或許不少人認為高附加價值是一種成功,很像同樣賣一餐,50元到幾萬元都有,這對於創造出需求的人的確是一種受惠,但這種過於不確定的價值,如同股價一樣,自由心證的成份過大,又帶著奢華浮誇色彩,在經濟繁榮或穩定時分確實是一種加分作用,畢竟創造出來一些數字上的效果,但是一旦未來出現較長的經濟修正甚至蕭條,我想這種浮華的反撲力量會比多數人想像來的嚴重。

 

多數金融服務業的需求並非必需品,是可有可無的,當前是多數人對於未來的前景還是樂觀居多,故沒有過度削減這方面的支出,才會讓本次全球經濟修正的比預期少。而成熟國家因為被新興市場做了勞動力替代,故不得不轉向為金融服務業為主,所以這次在失業方面才會至今仍處於受創之中。我並不會因為自己身處這行業就要自我安慰的說,未來的前景有多好,我只能說金融服務業是一種伴隨經濟成長的產物,一旦經濟成長力減緩甚至衰退,這些從業人員就要有心知肚明,中年失業又或眼高手低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未來都會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其中,最要不得的是從事金融遊戲的部分,這種不事生產,過度依賴容易錢的行業(股市、房市等皆然),如果從事者沒有見好就收,又或要存著市場總有低迷時候的打算,我想這些將會是在全球經濟走向低迷時第一批被淘汰的候選人,而且因由奢入儉難,這些人也會是未來潛在的新社會問題(譬如變成OO族,一種因為賺過容易錢,當時機結束後,變成新時代適應不良的一群)。

 

所以走向金融服務業,意謂未來潛在之高失業率,這是我們這些已開發或接近已開發國家的人民,不可不思考的一種可能的未來。

 

 

懷疑+思考=這次不一樣

 

以上我只是提出幾個這次不一樣的地方,並做相關的思考,我覺得這才是分析的意義所在,而非把歷史數據整理整理就可以得出結論。我想現在的媒體、部分書籍會這樣的缺乏內容,就是在於不自我要求,又或從業人員缺乏誠信,又或一個懶字可以解釋,也讓多數對於媒體無分辨力的人,逐漸陷入一種腦殘的現象,很容易的自我為是、自我良好,或成為被媒體操控的一群。

 

我只希望人們能夠多去想想不一樣,黑天鵝也是因為懷疑下而發現的,過去的種種天文地理知識也是始於懷疑,如果缺乏一顆懷疑、思考的心,那最好少接觸媒體 (廣義的報章雜誌、影視、書籍都是) 比較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