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Howard Marks一份名為It’s Not Easy文章中16個似是而非的觀念,並提出自己的看法(藍字)

 

 

1、作為投資者你賺了錢,說明你過去的投資決定很正確。

問題:從投資結果並不能判斷投資決定的好壞。

 

我在沃頓商學院學到的第一個道理,就是從結果並不一定能分辨投資決定的好與壞。鑑於未來事件的不可預知性,特別是全球市場動態出現的隨機性,很多當時理由充分的決定會導致損失,而很多壞決定反而帶來收益。

 

所以,一年內的收益很好、或者曾經大賺了幾筆,並不能說明投資技巧高超。要判斷投資者是否具有投資技巧,需要觀察大量結果以及較長的投資歷史,特別是行情不好年份的情況。

 

「認同」我個人以為,即便長期也不一定能夠證明,投機成果來自幸運或能力。如何驗證呢?當下的我沒有好方法可提供,其實無須去驗證,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並接受它的好與壞即可。

 

2、準確的預測會帶來投資收益。

問題:準確的預測通常來自對趨勢的把握,而趨勢可能會提前反應在資產價格當中。

 

作出準確預測需要分析趨勢,大多數人會基於過去進行分析,他們預測的結果一般也會在圈內分享。

 

這樣一來,如果當前趨勢持續,那麼所有人的預測都很正確。但是因為所有人持有相同觀點,趨勢很可能會提前反應在資產價格當中,因此即便趨勢符合預期,也並不一定能夠帶來利潤。

 

能夠帶來高收益的預測必須要與眾不同,但是鑑於當前趨勢持續時間的不確定性,與眾不同的預測通常也不准。

 

「認同」由於當前很多投資或投機都是牽動式交易,不容易分辨是準確的預測帶來影響,還是預測本身產生的蝴蝶效應。現在的我,並不在意預測正確與否,我加入了「調整式投機」一派,重視事後修正。

 

3、資產價格越低,越有吸引力。

 

問題:價格便宜並不代表具有投資價值。

 

在判斷一項投資決策的風險時,價格是重要的參考因素,但便宜並不是關鍵。

 

對於一個資產品種來說,從絕對美元價格、與過去相比的價格或者是市盈率來看可能很便宜,但是投資吸引力高而風險低的關鍵在於,與資產內在價值相比當前價格便宜。

 

如果投資者不能理解便宜和價值之間的區別,則很容易陷入麻煩。

 

「認同」但我認為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區別便宜與價值,我不行,作者行不行我也不清楚?

4、反向操作會取得持續成功。

 

問題:進行與大眾相反的操作,不是100%安全。

 

投資者群體行為通常會出錯,特別是價格越是上漲,群體思維越為激進。而價格越是下跌,群體思維則越是謹慎。而正常的投資思維應該是與此相反。

 

但是,與群體行動反向而為也並不完全安全。反向操作在極端情況下很有效,其他時間則只對那些理解群體效應為何出錯的人有效。

 

「認同」反向操作的重點是,能否在關鍵轉折點才反向,否則肯定危險十足,誰能掌握關鍵轉折,同第二點的預測,我不能,也不知誰能。

 

5、流動性越大,資產越安全。

 

問題:流動性也有枯竭的可能,不能代表長期狀態。

 

流動性高通常意味著投資者從某一資產撤離更加容易,資產價格也會更加接近於上一交易日價格​​。但是如果其他投資者改變對該資產的看法,流動性也有枯竭的可能。

 

其次,理論上看,從該資產撤離的容易程度,並不代表長期的投資安全性,基本面良好、價格具有吸引力的資產更加安全。

 

對流動性匱乏最好的防御手段是,合理安排投資組合,提前避免持有流動性匱乏的產品。

 

「無意見」流動性風險是巨大資產才需考量的,我連邊都沒沾上,無須考慮這個問題。

 

6、高風險,高收益。

 

問題:這種看法直接忽視了投資技巧和投資決策的影響。

 

關於風險和收益正相關的看法,並未考慮投資技巧和投資決策的影響。

 

如果市場是有效的,投資者均不具備投資技巧,那麼高風險高收益的看法是合理的。

 

但實際情況是,某些投資者俱有高超投資技巧,他們能夠利用這種技巧實現低風險、高收益。

 

「認同」但我認為困難之處為,如何界定風險。現在多數的風險指標,往往都有問題,譬如最常被使用的波動度,根本不是好的風險指標;而像VIX比較像是市場現況指標,非實質風險指標。如果無法有好的風險指標,要去橫量收益與風險的對價關係,十分困難,除非使用的是無須解釋的主觀數字。

 

 

7、投資高風險資產會導致整體投資風險更高。

 

問題:在投資組合中納入一項高風險資產,實際上讓投資更加安全。

 

諾貝爾獎得主William Sharpe對投資理論的一個最大貢獻是,他讓人意識到如果投資組合只包含低風險資產,引入高風險資產反而會讓整個組合更加安全。

 

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是,高風險資產的加入令投資組合更加多樣化,減少了組合內各個產品之間的相關性,從而降低單一負面因素對投資的衝擊。

 

「不認同」產生多樣化是對的,可能否產生負相關並無法確定,我們只能肯定歷史的相關,未來的相關沒人知道,故相關性的不穩定性,恐怕才是風險重點來源,因此,能否因多樣化分散,或反而導致多慘化,未可得知。

 

8、跟隨感覺很重要。

 

問題:大多數優秀的投資決策,是逆感覺而行。

 

標新立異的看法總是很孤獨,最優秀的投資觀點是他人所未曾觸及的。廣受歡迎的異類看法也通常看似自相矛盾,而大多優秀的投資決策總是從與感覺相反的思路開始。

 

優秀投資者和其他人一樣,也會受到誤導信息的影響,但是他們主動掌控這類信息的能力更強。

 

「不認同」從一些有成果的投機者來看,很難擺脫直覺這件事,我認同理性分析具穩定性,在機率思維上具優勢,可很多無法解釋的成果,往往來至個人感覺,或說是命運吧。

 

9、價格上漲的資產值得關注。

 

問題:價格越高,資產吸引力越低。

 

多數人認為資產價格上漲表明基本面良好,他們可能會被順勢投資所吸引,相信資產價格上漲的態勢會延續。

 

但事實情況是,價格越高資產的吸引力越低。順勢投資這種策略在失效之前可能會非常管用,但在失效之時就是厄運的來臨。

 

「見人見智」這想法在價值投資人身上是合理的,但看在順勢操作者則完全不通,因此這種想法屬見人見智,無法以一廂情願的以為。

 

10、市場是有效的,資產價格反映了所有已知信息,市場能提供關於內在價值的準確估計。

 

問題:情緒的影響一樣需要考慮。

 

市場有效性是基於所有人都理性、客觀的假設。但是人的情緒捉摸不定,因而市場並不能反映真實情況,而是反映投資者群體普遍的看法。

 

因而價格可能千差萬別,有時可能接近內在價值,而有時可能過高或過低。相信市場有效,將會犯下大錯誤。

 

「這無須認同,市場不理性早已無須多做解釋,還在講這點,有點low掉」。

 

11、要獲得收益,預測必須準確。

 

問題:其他人如果預測有誤,你的預測只需要錯誤稍小即可盈利。

 

正如上面所說,準確的預測不一定會帶來收益,同樣帶來了收益的預測也不一定準確。即便是不准確的預測,如果好於其他人也一樣能帶來利潤。

 

如果所有人一致看好的趨勢沒有持續,那麼提前預測到趨勢會改變的投資者,即便他們的判斷不是那麼準確,也將會收穫巨大利益。

 

「這點與第二點重複,請不要換句話說好嗎?」。

 

12、人都有避險情緒,但市場會為額外的風險提供合理溢價。

 

問題:人的避險情緒會有起伏。

 

投資者的避險情緒可能會大幅動盪,如果避險情緒起伏很小,市場的懷疑情緒趨於收縮,這可能會導致盡職調查不充分,高風險交易容易流行,市場對承擔風險的補償則會不足。

 

「這點與第10點市場理性有關,如果相信市場不理性,自然不會有合理溢酬這回事,故這點仍顯多餘」。

 

13、市場前景有時很清晰,有時很複雜​​且不可預測,投資者在復雜環境中更要小心。

 

問題:不管是哪種情況,未來永遠值得​​擔憂。

 

有時候似乎不需要為未來擔憂,那是因為風險還不明顯,但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

 

「我看不出說這點有啥意義,跟說市場不是上漲就是下跌一樣,多此一舉」。

 

14、懂經濟學會讓你安全把握未來趨勢。

 

問題:人性多變。

 

市場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準則。在經濟和投資中,因為人性起著關鍵作用,投資者無法簡單的由A推導出B

 

原因和結果之間關聯度的高低,直接導致結果的不確定。這也是為何需要研究風險。

「即便研究風險也無法掌控風險,只能做到事前選擇並接受後果,當然事前理解潛在風險是有助益的,但幫助沒有多數人以為的大」。

 

15、高度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中,各項資產可以同時表現良好。

 

問題:如果所有資產均表現良好,它們也可能同時表現不佳。

 

如果一種情境中所有資產表現很好,那麼很可能在另一種情境中他們同時表現很差。這也意味著,資產組合多樣化的好處並沒有得到體現。

 

在真正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中,出現拖後腿的資產是很正常的現象。

 

「這點與第7點相似,對於相關性的不確定性,無須重複提出,顯得多餘」。

 

16、通過堅持某種簡單流程可以使投資組合整體風險保持低位。

 

問題:風險是很複雜的,降低風險通常也意味著降低了潛在收益。

 

風險來自方方面面,難以駕馭,它們可能有重合也可能有抵消。降低虧損風險的行為,會同時增加錯過相應收益的風險。

 

「這點不知是否翻譯導致誤解,還是作者回答的有些怪異?」如果是我,比較在意的是,是否簡單流程對於投機有幫助,倒不是能否降低風險,因為降低風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投機,既然決定要做,我在意的還是事後調整,遇到問題時,能否去處理。

 

「小結」

由於作者那本「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我還蠻喜歡的,原以為作者提出的16點想法,我多數都會認同,結果看下去後,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還因此把原先下之標的「好觀念」改掉,畢竟這裡面太多重複,或有說等於沒說的話。

 

做到微言大義很難,可重複的內容會導致一些矛盾的風險,因不確定下,矛盾為常態,不同面相切入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現在的我,不太喜歡嘮嘮叨叨的,且言多易失。

 

自己能夠說得更好?抱歉,並不能,我坦承批評為易,被批評是家常便飯,除非什麼都不做。還是要感謝作者,願意提供一些想法,讓我可以活絡一下腦細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