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而言,這還是一本結合交易與心理學的好書,作者透過其原先心理面的學校教育,與後來個人從事投機的交易相結合,確實可以從很多構面去發現本我與自我,可是要做到超我並不容易。這本書有兩個地方我不太喜歡,第一,是還是太過成功主義,就算對於透徹心理面各種可能,還是擺脫不了不確定性,這樣能夠直接指向成功坦途嗎?成功主義難免的過度提升自信,這部分會讓第八章提供的認識自己測驗,我對於很多答案不以為然。第二,心理學的篇幅還是太多,這部分蠻枯燥的,況且在解釋人類心理時,過多的研究與專有名詞,應該無助於瞭解,反而容易產生反效果。撇開這兩點,閱讀這本書,可以從心理面去思考交易,對於正視自己是有幫助的。
將交易拆解為刺激、交易員(人)、反應與結局,這是一個很有用思維。交易往往從得到訊息或思考判斷的刺激開始,然後藉由個人心理特質加以發揮,決定出交易策略與行動,最後對於結果進行必要的反省。很多事情採用分步驟拆解,容易去發現問題的根源,到底是刺激過多呢?還是人的心理被貪婪恐懼所主宰呢? 有或執行力不足,都只能紙上談兵呢? 或明明對對損失卻不認輸,不願意去接受結局(失敗)的教訓? 這些環節都是交易是否能夠有些成果的重要因素,自己想想,也還未能完全做好。
多數交易者都倡導著紀律,這是對的思維,只是我後來慢慢的懷疑,紀律是種鐵律嗎? 又或紀律很像是一種大致上的標準,只要執行個8~9成,一樣能夠達到效果,可以讓自己不一定要有種「定理式」的思維。我後來深受不確定的影響,我比較在意的方向與程度,但不在意絕對,或許這種不想往極端靠攏的心,讓我的結果也只是普通而已,離好的境界還差的遠。
作者也認為電腦不過是工具,還是需要人來做最後判斷。除非市場有鐵的道理,形成鐵的紀律,電腦才可能確切的執行,如果這樣的話,人就可以抬回家睡覺了。我還是站在支持人的多變思維才是一些不確定(或言混沌、複雜)的本質原因,也因為多變特性,它可以有個概約的樣子(如同大數法則),卻也讓異數(極端或言黑天鵝)並不會消失。我想任何投機思考,最感到無力的就是這一點,我一直都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也認同投機是種藝術,是種見仁見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