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某檔基金O華復O2013-2014年間,在近兩百檔台灣股票型基金中,績效位居前十(不少時間位居前三),想利用績效好的基金的實際表現,來檢視自己的基金定見,看看有無調整必要性。

數據資料說明截至10/13,白色空格內數字為2013/12-2014/8底基金規模數據。並大略試算以下數據:

l           2013/12淨值約12.5,來到6月底最高約15.4,漲幅約23.2%,如果約規模無進出,規模應增加至14.54,而2014/07底淨值為21E,亦即基金規模淨增加6.65億元,平均成本為13.95

l           2014/7月基金規模淨增加5.3E(已加回淨值下跌部分),月底淨值約14.5,此部分平均成本為14.95

l           2014/8月基金規模淨增加約1E(已扣除淨值增加部分),月底淨值約14.8,此部分平均成本為14.65

l           由上面簡單假設試算,從2014年開始增加的部位12.95億元,全數虧損,以平均成本計算約虧1.35E

我主要的基金定見有(該基金實際結果):

  1. 台股基金從2003年至今,大致以中小型股操作較為順手,這操作模式,導致只要中小型股有表現的多頭,往往會大幅超前指數表現。(該基金2014年最高漲幅近24%,當時勝過大盤約2X
  2. 基金買賣行為基本與股票相近,往往有追高殺低的傾向。(從2014年以來規模大幅增加,追高這點已確認,是否殺低,需要未來驗證)
  3. 操作者往往有搶反彈慣性,其實搶反彈往往需要更小心。(該基金淨值從六月底開始滑落後,基金規模確實增加,搶反彈心態確立)
  4. 台股基金無穩定績效,強者一旦轉弱,往往很可怕。(該基金從高點,淨值已滑落16.4%,遠大於指數)

從該基金實際實際數據,仍於原定見大致符合,台股基金仍在其慣性上。基金大體上表現與股票行為是相近的,有一個很大的風險來至於加碼導致的部位增加,往往很多人都會有這種迷失。假設原部位100,從低檔賺了30%,後來部位增加了50%,導致投資規模會在高點增加至180,可這180只要跌16.7%,就把獲利吃光,這也是多數人雖能在多頭賺到錢,可一旦市場下跌,很快的就面臨損失,上面那檔基金例子即顯示出這樣的問題。

如何能夠避免這種風險,必須要常常提醒自己,儘量不要在上漲過程中大幅加碼,最好維持金字塔操作,或維持柱狀操作。可以常問問自己,如果同上面那檔基金,從高點已滑落16.4%,你有勇氣認賠殺出嗎?如果沒有,儘量避免在上漲過程中,大幅度加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