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什麼時候看這本書,在高中、大學之際吧,當時的懵懂應該不能夠知曉書中想要表達出什麼,總是時興的角度去閱讀。譬如第一次看德川家康也是在高中、大學,也沒印象是否有看完、是否喜歡,但幾年前重新看過一次卻十分喜歡,除了重溫歷史,最重要的是會去想人應該要追尋什麼。

 

這本在很多時間等同是村上春樹的代表作,一本帶著自傳色彩的私小說,這樣的文體與陳述方式後來已經常被使用了,但想必在1980年代這可是一種新穎的嘗試。人回顧曾經時分,總是有些看似荒唐、不正常的行為,在這本書很能去正視這種不完美,譬如書中所言,「我們的正常之處就在於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可是當今世下,多數的人們為什麼會不快樂的活著,不就是我們的不正常之處,就在於自以為正常,其實正常與否並不重要,個人就是對自己負責而已,即便如同書中的直子了結自己生命,這又未嘗不可呢。

 

喜歡那種率性而為的敘述方式,書中的渡邊、綠、永澤、直子、玲子都很能坦然的說出內心的話,即便這些話可能有些不得體、帶著淫慾也無妨。年輕之中對於愛慾本來就多些,所以這本愛戀小說,自然有很多情慾描述,這或許在幾十年前會覺得不過是一群年輕、放縱、過於率性而為的荒唐歲月,但人如果能夠把一些想法描述下來,這些看似不成熟行徑、言語,卻有一種值得懷念的真實感。對於我這種偏向單調的人生而言,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即便現在我可能對於很多描述早已司空見慣,還是產生那種融入角色、時空的錯置感。

 

很多作家都深受音樂的影響,而我卻沒有一種很固定喜歡的音樂類型。這書名挪威的森林就是書中玲子演奏的曲目,書中也有在唱片行打工片段,多少展現作者對於音樂有些更深入的體悟。我想音樂與我最大的連結還是流行音樂,在 KTV度過不少的歲月,家裡也有伴唱機,腦袋裡記憶的常是老歌,好像已經霸佔了腦容量一塊不容取代的空間。曾經有一度會聽一些新世紀音樂,但這些音樂並沒有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個在書中常出現的就是書,故事的主角是愛看書的人,一開始就說喜歡費茲傑羅的作品,而書中也多次提到正在看湯馬斯曼的「魔山」。這本魔山我曾看了不到1/5,是描述一個年輕人到山中療養院療養發生的一連串事情,也與這本書中直子去療養院生活的片段有些情境上的相似。我想除了天馬行空的幻想,多數人只能在真實生活的所見所聞中,又或書本裡的各種描述中,去拼湊人類群體的可能面貌,而這種開端又常從自身開始,所以撰寫這類屬於私小說的作品,應該是很多作家的一種起點吧。

 

如果說白了,整個故事簡單的很,就是校園生活的延伸寫照,卻還是包含了生離死別這類事。有些人處理事情看似無情,卻重視的是實際的付出,如那段描寫綠照顧其父親的片段,帶著理性又有些壓抑的人往往是這樣的,我喜歡這樣的率真敘述,喜歡對於人物的率真對話,也被情慾片段燃起了一絲火苗,因此喜歡這本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