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工作,老實說過去三個經驗,加上看到當前同業每次開會多數人的表現(至少20-30人,觀察比我高位的至少超過一半),我確實沒有多少「下一個更好」的期待。就率性的工作下去吧,能夠自主的做事比較重要,金錢、位置多數需要違背原則,除沒機會外,當前也沒興致。

不知這樣是好是壞,做書呆好多年來,看到世道日下,越傾向追求高道德,雖多數只能做到修身,也會有與人日益漸行漸遠的副作用(推己及人,很無謂,但難免),可是這就是選擇。

很多人可能都沒想到,原來五月獲利不差在多數外銷公司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匯損的回沖(五月份台幣YTD扭轉成貶值),像某紡織公司1X775月營收明顯下滑,可是自結獲利卻沒有下滑太多,我看其第一季有認列3千多萬的匯損,光這部分回沖就很可觀了,許多電子公司也不例外,我上週已有提到這一點。

這週連四天都是正數,今天的正數來至另一檔主要持股的表現,昨天一檔,今另一檔接棒,多少有些運氣成份。不過今天可能因為沒損失壓力,增加了些持股,大致又回到本月持股高點,雖知要在歐債問題比較明朗前賭一把有些冒險,不過當前指數位置七千上下,也不是太擔心。

一直有著或許「不知不覺」才是最幸福的,譬如自己而立之前。昧於事實的把意外功勞以為是自己能力,然後任何錯誤都可以坦然的怪罪環境、別人,不知道自己行徑惡劣,依然故我,這就是許多人的寫照,可是至少無須承擔瞭解後的痛苦。很像故事或電影中,都有那種不知痛的打手,這時候最無敵,因為麻木,在沒有被解除麻木或尚未超過臨界點前,都能夠自以為是的活下去。可是一旦打開了這扇門,就回不去了。

剛看完才買的直木賞作品「一弦琴」,作者宮尾登美子是擅長以舊日本時代為背景,鋪陳之人生故事,譬如這小說就以江戶末期至明治時代為主,最後還跳躍進二次戰後。這是個好故事,可惜我對於一弦琴沒有任何感觸,比較難以感受出哪琴與人生息息相關的連結。又第四部採用的結局方式,我不太喜歡,最近不少還不錯的作品或電視劇,往往自己沒十分喜歡,都卡在結局。開始可以漸入佳境的小枯燥沒關係,但是結局往往決定了這故事的主題為何,譬如最後我認為既然蘭子不算真正的喜歡彈一弦琴,把其描述成國寶人物不是有些牽強,雖不喜歡不代表能力不足,可是如果是故事,這樣安排比較只是因為想來點不一樣的感覺嗎?

另「仁醫」確實有其受到好評的內容,走感人路線的往往還是戲劇的成功主流,況且這還是個穿越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