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勝益一下子從媒體追捧對象,轉入冷門股,連二手書都走向低價,這本出版才一年的二手價約2折。
不以人廢言這句話,我一直記得,所以作者的書我還是會看,看了也沒失望,書中提及王品集團許多發展、管理經驗,多數我依舊認同並佩服,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集團走了下坡?
我思量了一下,可能有以下原因,造成這公司走下坡:
* 該公司過去獲利來源,很大比率(或許超過50%)可能來至於台灣過去劣質食材低廉貢獻,從2014年食安風暴吹拂,如果想要維持一定良心的話,相信食材成本會大幅攀升。這部份原先就是時機財(有點不當得利),後來還了回去實屬正常。
*該集團成功,有一個很大因素來至於與員工分享,所以人事成本相對不低,我看其營業費用中有高達80幾%列為推銷費用,我想這應是員工個各項薪資補貼、獎勵來源,這個分享造就了其快速發展,可一旦成長衰竭,也會快速轉為一個包袱。從去年起,相信在不少報導都看到,新管理者很快的想把腦筋動到人事成本身上,這決策沒錯,卻是一把難斷好壞的雙面刃。缺乏不當得利後,想要維持高福利,根本不可能,既然無高獲利,就無持續維持許多福利、分享可能,這個助力,就會轉為阻力。
*該集團後來為了成長,有每年至少推一個新品牌的策略,我覺得這策略也是把雙面刃,在公司營運仍在上波時,新品牌不論好壞,都不會對公司造成太大影響(好是錦上添花,壞也有基本獲利可cover)。但觀察王品財報,從民國101年(2012)營收123億、營業利益14.1億,到102年(2013)營收雖成長至148.8億,可營業利益僅為14.22億,可清楚得知,當時即便食安風暴未起,該公司營運已面臨成長瓶頸,是不是仍要積極的推廣新業務,就需要更謹慎思量,至少事後諸葛來看,後來推廣的新品牌失敗率就增高了。
* 雖我對於書中提及許多管理思維,包含王品憲法、龜毛家族、KPI等內容,絕對多數都認同,但我還是深切的認為,即便想好了制度、做足了數字管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人,人可輕易的去逃避制度、KPI的管理,做了表面化完美,但實質不太理想的對比結果,這部份我相信該公司後來成長到一萬多人後,該風險只高不低,各層級都可能腐化,決策的管理者也不例外。
書中還有一點我很不以為然的,是後來作者推崇去學校上課,如EMBA,還以為懂一些名詞是種進步,這看法讓我以為,作者確實也退化了,如果重視實質,怎會被管理學一堆無意義方法、名詞所迷惑,還說念博士很不錯,真是不知所云。
我認為去看王品發展的書,對於餐飲業、經營管理,肯定會有所收穫,尤其作者很多管理思維源自對人性的瞭解,這點確實很厲害,也難怪能夠成就出這麼大的企業,不過,好光景不算太久,或許這也是餐飲集團至今都鮮少巨人的原因,畢竟其受制環境及文化差異、跨國管理等種種不利因素所制約。
另,我雖對作者其弟弟在1990年代脫離家族企業出來創業深感佩服,但是如果瞭解其家族企業是在2004年才發生危機,就可清楚知道,為什麼作者能夠在創業初期遇到這麼多失敗還能持續拼搏下去,試問如果沒有那種關係與背景,能夠有那些可利用的關係與資源?我並非否定作者的努力,只是想說,他還是有得到天時的幫助。
我認同「修正力」,如果人或企業能夠一直具備修正力,相信即便有危機,也不容易被擊倒,可惜,就我個人認知,真正具備修正力的企業十分鮮少,至少我還沒遇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