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追逐結果,隨見識、親身經驗慢慢累積,知曉結果參雜過多運氣成分,無法信服。

 

若我依舊信服理性,永遠只會重視動機或過程,結果太容易不盡人意,若只看結果,帶有完美性格的我,想死的心都有。

對人,當下的我只重視動機或心態。

年輕時曾重聰明、輕視愚笨(非愚昧),但發現絕大多數遇過聰明的人,難以堅持正直誠信,這時候聰明反而是種對人類社會的潛在禍害,帶點愚笨卻有著好心態才值得認識,後來也幾乎不與小聰明但缺乏正直誠信的人往來。

只要心態好,或動機是好的,即便結果不好,我都是接受、感激的。

絕大多數人重視結果,顯示人類社會充斥【倖存者偏誤】,被結果或表象所迷惑。

可如果看歷史、文字紀錄夠多,或在金融市場交易經驗夠多,且非一直處於好運,就能逐漸擺脫只看結果的束縛,畢竟太多的人光一個出生時的好運,一輩子就完勝其他人。

希望不會我的運氣不算好,成為別人的拖累,不過自認還不算掃把星等級,有影響也不大吧。

許多人想從成功人士傳記或其成功經驗,獲取成功法則,但在我心裡,絕大多數成功人士也屬【倖存者偏誤】,更多有相似或更多努力者,卻在最後跌了跤,落入失敗。會看這類書籍,只是想看看其是否有紀錄一些值得思量的經驗或思維,至於成功法則,當下的我已沒啥興趣。

這思維也讓後來的我,三不五時會有些宿命論言語,如盡人事、聽天命,人在很多時候,有著深深的無奈感。

悲觀又帶著希望,充滿矛盾才是多數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之一,若無希望,又不畏死,早該結束無謂的人生。

這兩天正看著韓劇【了解的不多也無妨,是一家人】,出乎意料的好看,倒不是劇情有啥創新,而是寫實性讓自己思量,若缺乏溝通、理解,家人可能是看似距離最近,但心卻相隔最遠的人。

說真的,若這樣確實不如切斷聯繫,如劇中一開始拋出的【卒婚】,不過若是我,認為乾脆離婚就好,名存實亡還留著一條線,多此一舉。

若依循傳統,長輩家人根本不能忤逆、傷害,可我早已拋棄不合理的那些傳統。如果要做到真正溝通,不中聽的話必須講,否則誰能知對方真正在想啥?

若早已是無法接納新資訊、思維的人,那直白、坦率的溝通幾乎無效,可只要遇到那少數還能思考的人,兼具理性與感性者,充分揭露會逐漸發揮其潛移默化功效。

因此人與人相處,最好一開始就能直白的充分溝通,雖多數時候頗為傷人,如電影【Before Midnight】最後那一小段,即便能侃侃交談的夫妻(電影三部曲絕大多數都是兩人對話而成),直白切入那些對彼此不滿、猜忌或埋怨等話題,說出來看似成為點燃炸藥的導火線,卻是真正考驗彼此的時候,如同遇到種種人生不順遂一般,該來的,早點來還是比較好。

我的想法是,如果遲早要爆炸,那就早點來吧,該被炸成灰燼,就來唄,好死勝過賴活,若倖存,反能從挫折中成長,人類社會將走得長久些。

只可惜,真實人類社會都是逆著走,賴活勝過好死,別人的人生經常被這樣思維所斷送無所謂,人類社會因此,遲早走向復活島的結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