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的封面的介紹是「激烈的青春和愛。我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卻得為成長付出代價。」

 

故事描述一個15歲聰明的女孩,意外懷孕、糊里糊塗的生子,在家人反對與欺騙下,被迫放棄孩子(安)給別人領養,但內心從此未能放下這個陰影。然後,在十幾年後,試圖去尋回以往的一些關係,也犧牲的當前可能的幸福。最後的結局看似美好,在給安慶生的宴會中,所有關係人都獻上了祝福。

 

在這個性開放的時代,故事蠻平常的,不過這看似平常的問題,卻是許許多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多數的這樣誕生的小孩,都無法擺脫那潛在心魔,為什麼親生父母要放棄他(她)。況且,多數的領養父母應該無法如故事中的伊娃與喬治,真的把安視為己出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很容易讓小孩在叛逆期就亂了序。其實年輕時的亂序不一定是件壞事,只是有多少能夠從現實中慢慢的調整回來,成為社會中至少不是一個造成別人負擔的人?

 

想太多的,往往會不敢有孩子,那些沒有心理準備的,卻可能成為生產的主力。有時候看到電視機描述一些貧苦家庭,明明有一餐沒一頓的,卻有數個小孩還需要被照顧,這是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嗎? 迷途青春,如果能夠走出迷途,即便犧牲了青春,至少得到了成長,或許是成年以後建立成熟心靈的基礎。可是迷了路的人,有多少是浪費了青春,在成年的歲月中持續迷失。有著傷口時,醒著是痛苦的,要認清自己的錯誤是艱難的,要避免別人異樣眼光更難,如何癒合內心的傷口,重新開啟新的人生,我想這會是不順遂的人們永遠避免不了的人生課題。

 

不難看的故事,該有的人性內心糾結也具備,但是自己得到了什麼? 要成為那青春年少已不可能,也還沒有需要擔心的青少年,亦無領養的想法,這些內心糾結是我難以深刻體會的。但是,我知道那些決定真的很難,如同我們看到親人一些自己認為不好行為時,試圖糾正或規勸,往往得到當下不好的結果,這都讓我深深瞭解,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很難,干預也往往適得其反(可是不干預依舊糟糕也是常見)。 改變有可能是短暫就奏效,有時後花了一輩子也沒有成果,因此我常對自己說,誰對誰錯其實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學習「放手」。能夠一開始就懂得放手當然是最好,即便好戲多磨的拖到後來,如果想要追尋內心的平靜,放手還是必要的,我看了這麼多故事,也是在心理試想如何能夠釋懷的放手,這真的很難、非常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