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大約半年的失業期間,自己做了一個算是人生的重大決定,選擇了一條「先苦後樂」的路,當時開始降低生活負擔,至少比之前生活水平節約超過30%,還因此連計程車、星巴克等比較奢侈的消費幾乎都在那幾年快從自己面前絕跡,近1-2年才又緩慢的恢復。

這個選擇大概把自己從原先就與多數人思維有不少的差異,變成了幾近稀有動物,很多人節約沒錯,但不是老一輩的人,就是本身所得的限制,鮮少在我當時不過而立之年,選擇了這條事後想起來蠻艱辛的路。別人不理解我無妨,成為一個孤僻的人也無妨,想要換得一些自由,就是必須付出代價。

做了這個選擇,至少我後來相較別人有了以下的自由與結果:

1.     表達的自由:做了這個選擇後,因為少了討好人的顧忌,所以至少能夠表達出80-90%真正的想法。這可能是最大的收穫吧。

2.     不役於工作:因為節約讓生活壓力減輕,加上一個人生活,老實說越來越不擔心如果因為道德問題與公司高層有摩擦或衝突時,可能產生的失業風險。完全不擔心是騙人的,不過只要願意降低收入,或者善用當下的資產,要存活個以十年計的歲月,並不困難。

3.     漸漸看到資產累積的效果(即時間複利效果:很多財務書籍都錯誤的說明複利效果,太過單純的以只增不減的方式計算複利效果,往往看到的是一個不可能的結果,所以後來我看到提及複利效果的書或篇幅,都是直接跳過、忽視。要能夠產生複利效果,穩定性是關鍵,可是如何能夠做到穩定性,降低期望是最好的方式,而資產累積就是降低期望的最好途徑。幾年來雖生活過得儉樸,至少有看到資產在緩慢累積中,近1-2年也逐漸可以採降低投機期望在操作,我甚至已沒有設定目標報酬率,直率的用「穩健增長」的想法進行。

同時犧牲了以下的可能:

1.     不可能在當前的社會結構中,有太突出的表現與獲得,因為我不從眾,就會被邊緣化。因此對於工作後來也放棄了期待,還真的鮮少看到以合理性在經營企業者,活到當下根本沒遇到這種令人欽佩的人。

2.     這種節約的生活方式,幾乎把原先就不善經營的人際關係,降到了冰點。

3.     想真誠、正直的對待人事物,可是往往容易得罪人或不討人喜歡,這也是人際關係的另類殺手。

不相信經濟學術上的鬼扯-柏拉圖均衡,因此認為事情多數都是Trade-off,有得多數有失,這才像現實人生嘛,過度美好的期待只會出現在年輕的腦海中,像自己已算「大叔」級的人,少了那種單純與憨直。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後悔,沒人可以得知未來,只能夠選擇當下,而且還會陷入一種「頭已經洗下去」的成本思維束縛。旁觀者可以輕易的說拋棄沈沒成本即可,但是當局者迷,迷惑的是曾經的付出,這點恐怕才是人生的一個艱難的考驗。

能夠輕易的拋棄過去,重新開始嗎? 我現在還做不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