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雖內容有不少地方我並不認同,但這種作者利用自我省思,希望能夠對於其他人生有所幫助的作品,還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我認為巴菲特因為比較懂得人情世故,所以能夠開明的讓子女自由的去做其人生選擇,這是一種很正確的教育方式,當然因為年輕人的性格差異很大,但從作者展現的思維可知,本性善強於惡的人,多數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下,慢慢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路,作者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音樂工作,也有些不錯的成果,真得蠻幸運的。
也因為人的差異性,太多的自我以為其實都有著侷限性,譬如我認為的勤儉、崇尚的復古思維可能就不適合多數人,這就是一種選擇,無非對錯,也因此一開始作者提到一些很基本的價值觀部分,不少地方我很不以為然,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既然不同當然有著深深的歧見。
提及志向的思考部分,蠻值得多數人回頭看看自己,到底能否真的堅定的去追尋自己想要的方向。可惜,有時候根本的問題在,真正的方向沒到塵埃落定前,往往都是不確定的,書中舉了一些多方嘗試最終還是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我認為那都有著幸運成分,或許一輩子都沒能發現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思維慢慢的說服了我。
為什麼會慢慢的認同「最愛」是缺乏的,因為人性中的善變因素讓它本來就可能隨著時間改變,所以順著性子一直在換、更動,也很可能都像在迷霧裡行走一樣,亂了套,這談起來有些負面,可是卻是自己後來比較認同的思維。
最好的教育就是親身體會,巴菲特不願把財富留給子女,這確實是一種多數人都該效法的事,沒有比自己努力得到的成果更珍貴的,這是很多富二代、三代為什麼後來可能除了奢華外,一樣缺乏人生目標與快樂的根本原因,沒辦法撇清多少才是自己創造的。
懂得回饋是想要讓人類社會能夠走得更久,走得更好的唯一方式,這也是當前社會還能夠維持一定的穩定之基礎理由,否則自私早就衝垮了社會的護欄,成為一道道的土石流四處破壞著人類社會。我當前也是希望,未來如果能有剩餘(餘力),就是設法去消滅人類天生的不平等,慈善的目的不是要成就自己,只是想讓人類社會能夠和諧的走下去。
隨著年紀增加,看得書、世事增加,很難不去相信冥冥中自有定數這件事,所以做自己不過是讓自己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又或能夠多少有所回饋在努力,而能達到怎樣的成果,只能問天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