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數字還OK之2012至今,損益與部位的關係,確實今年最差。
有做資料紀錄,只是不常回顧,當下遇到困境,是回顧得好時機。
回顧7年的每年損益與持有部位變化圖,發現自己如過往反省時,多數時候都是低持股,依靠是累積小勝的作戰方式。雖2015年8月當時曾因陸股大跌使YTM轉負,可2015上半年還是比今年表現好,這是事後驗證,說明今年以來投機確實問題重重。
理想的損益與部位關係,是損益轉差時部位最好有因應變化,譬如決定往下承接而提升,或決定停損或減持避險而降低,不過從紀錄上看不出太顯著的結果,應與自己投機主力為小波段價差有關。
因小波段價差,只要持股有表現多少會分批停利,這就會扭曲整體部位與損益的關係。另,雖有自己的盤勢看法,後來選擇認同隨機的致富陷阱觀念,不以預測法為主,故盤勢看法僅是參考,主要影響仍是持股表現,或自己對整體損益變化的想法,由此,因主觀成份過多,無法有具體紀律或模式可行。
故成也主觀,敗也主觀,這與許多中小企業相似,成也創辦者,敗也創辦者。
如果我想要把投機規模做大,這模式就十分有問題,如果我只想好好經營自己這一代,不考慮後代,這模式仍有可行之處,不過有一個地方需要強化,就是自己操作能力,讓研判或思考正確的主觀機率提升,讓成功主觀機率遠高於失敗。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行動方向,強化自己思維能力,增加主觀機率的正確性。
不過這部份改善的困難度,遠比採紀律的方式高,本於不確定,就會被不確定的本質所羈絆。
正重看【投機者的撲克】,作者提到操作模式要嘛就是【資金主導型】,不然就是【行情主導型】,最好不要混淆。前者就是目標導向,目標達成與否是決定的關鍵因素;後者是行情研判導向,只要還有行情就會一直參與。但我當下這兩種都不是、都不偏,是一種模糊的主觀型態,很傷腦筋。
近期有想要針對未來主要操作個股,進行操作前的規劃,讓後面因應有些脈絡可循,不單純依靠當下主觀研判,只是還不確知,如果執行後,規劃與當下思量不一致時,會怎樣選擇?
不急,時間很多,行情永遠存在,成為投機職人後,更需要這種紀錄,協助自己持續改善、成長。
自認為不是頹廢型人物,故離開職場,或許是個轉變的契機,至少沒有工作藉口,或多少埋怨不好的工作磨損心智,百分百都要全然包含與接受,不好,改就是了。
雖不知未來如何,沒走入空無前,希望總是有的,持續前進是確定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