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躺在一旁書堆中已數個月,近一週陸續看,終於看完了,我認為是一本具有以下參考價值的一本小說。

1.     內容真實性雖採訪談記錄集結,值得懷疑,但很多人物的行為描寫是合理的,利用書中帶著自嘲的一段話,可以看出涉及金錢的事情本來就真真假假。「華爾街的三大守則:絕對不遵守規定,絕對不以現金付款,絕對不說實話」from p626.

2.     強森的CEO之道足以證明人性的自私與貪婪。

3.     結合80年代垃圾債券興起,這歷史背景很有趣。金融市場無中生有的能力無與倫比,每個年代都有一些曾經的金融創新,不過到後來才發現是海市蜃樓。

--80年代垃圾債券、90年代LTCM財務高度槓桿式套利、當前年代的CDO

4.     小說中描述併購的定價方式真是科學的很,出價者往往得不到最真實的公司資料去從事評估(公司管理階層的刻意欺瞞),而且後來競標之出價感覺像爭一口氣,心態不過是頭都洗了,不想就這樣放棄(也是保住位置的手段)。

--那些洋洋灑灑數百頁(或更多)的評估報告,如果是基於一堆假設與妥協而成,與Sell-side的產業、個股評估報告又精準了多少? 如果真的檢視其假設的話,還買的下手嗎?

5.     媒體的力量很大,這與二十年後的當前一樣。當「貪婪」的輿論形成,這往往成為左右最後結局的關鍵。我想最後KKR得標與媒體報導強森貪婪、奢華的負面訊息產生了效果,撼動了RJR董事會成員的心,即便之前多數人都是偏向強森的。

6.     把開會之無效率充分展現出來,明明是想要彙集各意見並得到一個緩衝解,但可以發現那些惡意競標者明來暗去的行為描述的很貼切,試問在利益之下,還能相信有真正的朋友? 我認為朋友最好不要牽涉利益,生意與個人私交一定要分開,否則若被出賣產生了背叛的錯覺,真的很沒有必要,不過是人性嘛。

 

看完了,與未看之前的想法一致,併購的真正成敗決定於市場,即是否具備「擇時能力」,唯有選對了好年冬,才能降低假設下的錯誤機率。在順遂的市場環境,即便出價過高,還是會被繁榮的經濟所彌補,並趁著金融泡沫讓一些分拆事業可以獲利。併購的利益往往需樂觀估計,並用顧問費的名目做先期分贓,這會讓許多人忘了自己的應有的責任。

 

好大喜功的管理階層常藉由購併去圖謀自己的利益(金降落傘等),從代理問題思考,這可是百利而少害的最佳策略,很像買到一堆假貨,趁未見光前先行離開即可,反正接續者會去擦屁股。門口的野蠻人往往沒有內部的人可怕,羅馬帝國如果不是自己先衰敗,那日耳曼的蠻族怎會有機會? 去看看吉朋的「羅馬帝國興亡史」就會知道why

 

有多少人會回顧歷史的曾經,驚奇的發現代理問題從沒消失過。回顧歷史,被表現的虛假欺騙不過是常見的事,不足為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