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者差別之看法頗多,從【態度】區別或許最具解釋性。
李杰的【勝出:價值投資的獲利之道】,引用班杰明看法,認為用態度來區分兩者最適當,這是我看過最認同的見解。
投資者著重在【資產】,最在意的是資產的品質、價值及其相關的一切。
投機者著重在【時機】,最在意的是能否把握到波段或價格上揚的時機。
如此,自認為投機客十分貼切,當下的自己,操作主軸在價差、波段,時機遠比資產內容更重要,雖自以為多少用價值角度去篩選標的,不願投入那些自己都不認同標的,可只要不是真正糟糕的,仍願意小量去操作與嘗試,以追逐價差或波段等。
作者提及,投機最大的問題,相較投資更費力,須要花更多時間與精力,這觀點十分正確,為了追逐小利益,自己確實看盤時間長,或者說多數交易時間都在看盤,屬窮忙型人物。
想到這,不禁想自嘲一番,如果從時間成本角度,自己相較那些從事價值投資者,耗去成本太多,顯得十分愚傻。
可惜,這又回到一個老問題,即便知道一個分析後較好的方式,卻仍有一道最後關卡要過,那就是【適性】,能否與自己性格及心理面配合。自己尚未能走向價值投資,最主要有兩個心理面的坎要過:
*偏向悲觀主義,而非樂觀主義,後者才適合價值投資,缺乏樂觀,很難具備長期觀點,很難相信投資具長期回報性。
*耐性不足,具大回報往往都是一個間熬過程,鮮少那種快速致富,如果忍不住黑暗,難以看到光明
此兩者還具相互性,樂觀主義可增強自信,有助於提升耐性來忍受煎熬,可我對人類未來偏向看淡,雖不致有末世觀點,但看不了長期,擺脫不了隨機致富的思維侷限,這是事後諸葛結論,也是近十年來自己投機的最大敗筆處,為了因應未知不確定性,選擇以中性偏低持股率來因應不確定性,可股市一路走長多,這種持股率反映【資產配置】的必然,配置不足當然結果難以卓越。
自問,有無後悔? 多少有點吧,但屬那種不會想自責的後悔,比較像是選擇後該承擔的結果。以過往工作選擇來說,如果退伍後選擇的是債券或權證為工作內容,非一心一意偏向股票,自認為工作獲得會有倍數以上機率相較曾經過往,具倍數之利益差距,當然這依舊是事後諸葛,因人生不能重來,都只是個人臆測而已。
說選擇,是當下自己是能選擇方向,非只能無奈順從方向,正因此,很難去苛責,很像買彩券一樣,總不能苛責自己選錯號,或選錯張刮刮樂吧,太過無聊。
或許這也是後來自評運氣平平、不好不壞的主要理由之一,就算只有三選一或二選一,自己沒把握選到其中未來發展最好的,但也沒有感覺總是選到最差的,這種感覺,是遏止走向價值投資的一個潛意識念頭。
沒把握選到最好的,如何抱股守到春暖花開時分?
所幸,隨年紀增長,慢慢從年輕時想獲得成功,轉變成致中庸。接受中庸之道,不期望極端,那不好不壞不正是如此?
可惜,念想走到這已耗去許多光陰歲月,或許只能說是命吧。
不信鬼神,仍相信冥冥中有些定數在,是命運所在,不坐著等,也不力爭。
做那些自己願意且能夠者,餘下一切由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