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比較適當的名稱是,被貪婪魔鬼所濫用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物之用,端視人之心,在金錢的誘惑下,多數人,尤其是投行、券商這些外表光鮮亮麗的聰明人,盡幹些如同金光黨的齷齪行徑,才會讓這個世界更加紊亂。

作者因為是專門探討風險之雜誌撰稿人,所以這書的內容介於文學報導與專門書之間。從1980年代債券市場開始興起,到結構比較簡單的SWAP,最後包裝成沒啥人真正懂的結構型商品,其中有太多的人事物牽扯,內容豐富卻有些龐雜。

這書可以看到:

1.     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興起,背後的動機往往是人性貪婪與利益,維護客戶利益與個人利益相衝突時,絕大多數前者肯定被犧牲,如同書上舉了很多CDO例子,投行惡劣更換組合內容,把不要的東西推給客戶。

2.     知識的濫用,過於簡化的假設導致的偽科學化。

3.     政府與企業沒負起因有的社會責任。

4.     複製與仿效是本質,但往往都偽裝成所謂的金融創新。

5.     一樣對於未來無解,畢竟問題出於人心,除非人類滅亡,否則金融危機都會循環不已。

這本書後來看得有些辛苦,主要是不斷在不同人身上看到相似的劣根性,然後海削一頓後,拍拍屁股、留下爛攤子後走人,內心很不是滋味。後來我蠻鄙視投行等從業人員,因為鮮少人是真正的為了讓金融市場更健全而努力,相較那些付出勞力卻收入更少的人,這些金融金光黨該死,最好有現世報讓其一生窮困潦倒,可惜這是痴人說夢,多數的人還是好好的活著,報應會在子孫上償付。

另外,提到2008次貸風暴,不免提及當時最大的收益者,John Paulson,可沒幾年就證明了,這人不過是個賭徒,僥倖賭對了大一筆,卻眷戀著市場不走,然後又狠很的輸了一大筆,我想後來輸的多數是別人的錢吧。

想要改正,別無他法,讓肇事者負起應有的責任,做不到這點什麼改革都是空談,無須進一步思考。所以後來自己很多對於未來改善之道的想法都會中止,沒能改變什麼,多想除了徒增煩惱外,有何意義。

看這類書,最大的意義是,但求無過,別奢望能夠依靠買「包裝」致富,因為致富的只有作「包裝」的人,而且還是採用騙徒類的手段,誰才是惡魔,絕對不是沒有知覺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而是在背後操縱的人們。

那一天,若又聽到有人推銷著衍生性金融商品,只要注意著一點,有無退出機制(流動性),如果是沒有退路的話,在混沌的時局中最好就是直接說,No,請賣給其他人吧,這樣就能夠把惡魔擋在門外,善盡管理的責任。

欺騙,同流合污,分贓,擺爛讓別人收拾(譬如大到不能倒等),拿不當利益奢侈揮霍等等,都是惡魔行為,做出這類行徑的人,即是披著人皮的惡魔,要當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