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總幹事很推薦,多數觀點我也認同,但自己還是認為過於「老生常談」,不是很喜歡。

 

John. Bogel這個作者不用太多介紹,先鋒基金創辦人,指數基金的擁護者,高道德標準的價值觀都很好,也落實在先鋒基金上,指數基金的費用低廉算是一種對於投資人的正確回饋,基金的擁有者本來就是投資人,不是代理的基金公司,作者從年輕就這樣的認為與力行這種觀念,真的很令人佩服。我想金融界就是這類的人太少,才會變成貪婪、臭氣沖天的現況,作者倡導道德多年,風氣還是日益敗壞,如果沒有來一次長達數年或超過十年的經濟大恐慌,多數人是不會清醒的,不管誰聲嘶力竭的想要喚醒這個道德淪喪的產業,都是於事無補,能做的除了修身做好自己外,什麼也沒辦法做。

 

從以前看過作者的書,都是在同一個地方不以為然,那就是長期投資的觀念。我必須說,作者生長的年代(與巴菲特相近)正是一個從經濟大恐慌逐漸恢復的時代,又遇到了百年難一見的19801990年代的多頭,自然會認同長期投資,這也是歷史告訴我們的事,作者既然要我們對於歷史僅能參考、不能依賴,那又如何能夠說明長期投資在這個時代是適當的呢? 至少以美國股市的經驗為例,指數也曾經長達約20~30年幾乎沒有報酬(1929~195?),那長期性的指數報酬難道就是一盞明燈嗎? 我並不認同。除了這點之外,作者的任何老生常談都是對的,選擇費用最低、簡單比複雜好、金融從業要遵循高道德標準、減少個人物慾、有能力要奉獻社會等,都是鐵一般的道理,我想這些想法已經成為自己的一部份,也是我當前為什麼都還沒有想回資產管理業的一個最重要的理由,我保守、追求穩定的想法,與多數業者並不相容,多數業者可以用這段話貼切的描述,每每市場崩潰,「我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壞消息是,我們損失了大筆金錢,好消息是:那不是我們的錢。」

 

當然這本書有些金融業收入的數據可以參考,還有一些金融高階主管搞壞了公司卻領了驚人酬庸的資訊,這些都很令人氣憤。我幾年前就告訴自己,除非未來自己投機不行,又或資產達到一定規模需要全球化投資時,必須把不熟悉的市場一部份委託別人,否則我是不會購買基金的,指數基金是一個例外,只不過現在的我還是投機太多,定不下心以指數基金作為投資標的。

 

美國的內線與炒作已經比多數國家少了,回看我們的金融市場,除了費用過高外,還充斥了各種騙局,引誘貪婪的人來參與。在市場上漲過程中,多數人都是得利的(除了少數看不下去而放空者),採詐騙心態的作手與貪婪的抬轎者都雨露均沾,可是在下跌過程中呢? 如果事情只看好的那一面,其實會感覺明日真美好,可是這種不勞而獲的金融操作,就是讓社會風氣日益敗壞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夠輕鬆賺錢,誰願意付出勞力?

 

書中引用了英國的一段諺語,說明真正工作為何:

「有些人,靠大自然和雙手餬口;這叫做工作。

有些人,靠「那些靠大自然和雙手餬口的人」餬口;這稱為買賣。

有些人,靠「那些靠『那些靠大自然和雙手餬口的人』餬口的人」餬口;這叫做金融。」

上述這段話也是我心中認為,何種工作才是真正對社會有益的事,絕不是買賣與金融。身處金融行業自己,都必須時時告誡自己,即便工作或投機或許可以輕鬆的獲取一些錢,但絕對不是用於享受的來源,取之有愧,又何必僅圖利與己身,這是我最佩服巴菲特的地方,其做的非常徹底,不以財富作為享樂的基礎,財富最後都還是要還諸社會,我們現在即便擁有,都僅是善意的保管者而已。

 

我知道這種高道德標準的話語沒有多少人會認同,但自己就是這樣想,也大致這樣生活著。當然我現在沒有能力回饋社會,至少我不是享樂主義者,同年紀、收入相當中,我自認過著至少是最 勤儉的10%內的生活吧! 而且我也認為生活上算enough,物質條件足夠,當前的財富還沒足夠(是貪婪嗎?),自己還是對於不確定的未來,有著一定的擔憂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